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5日電(記者柴海亮、勿日汗)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説:“60年來,內蒙古堅持並不斷完善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群眾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35歲的斯琴是內蒙古鑲黃旗巴彥塔拉蘇木的蒙古族牧民,每年的春冬季節家裏的畜群缺少飼草料的時候,他都會到相鄰的化德縣漢族農民家賒買飼草料渡過難關,待到秋季賣了牲畜再去還賬。“漢族兄弟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我們每次遇到‘白災’的時候,他們都主動賒給我們飼草料,有時還給我們贈送一些。”這位樸實的蒙古族牧民感激地説,“我們這裡的牧民春季種青貯玉米遇到問題時,他們還會熱情地來幫忙,傳授種植經驗。”
而與巴彥塔拉蘇木相鄰的化德縣七號鎮漢族農民劉泉海説,蒙古族兄弟非常樸實,有時路過他們的牧業點討口水喝,他們不僅讓你喝夠,而且還會拿出吃的,請你喝足了、吃飽了再趕路。
多民族長時期的和睦相處,使得內蒙古各個民族相互吸收對方文化中的精髓,豐富本民族的文化。在內蒙古西部地區流行著一種深受蒙漢人民喜愛的民歌“漫瀚調”,它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調,配上漢族爬山調式的歌詞,成為蒙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晶。而在蒙古族傳統曲藝——烏力格爾中有很多改編自漢族古典小説的劇目,如《三國演義》等。
生活在內蒙古的漢族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上除具有同中國各地漢族一樣的共同點之外,由於長期與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相當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少數民族的習俗、文化。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無論蒙古族、漢族還是其他民族,幾乎每家每戶的早餐都是蒙古族傳統食品——奶茶、手把肉。“喝茶了嗎?”是這裡人們早晨見面後的標準問候語。而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油香、馓子、白焙子等回族小吃,以鮮美清香、久食不厭而美名遠揚,受到各族人們的歡迎。
漢族姑娘許艷妮是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美聲專業的學生,從小在呼和浩特長大的她今年拜師學起了蒙古族長調。內蒙古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呼格吉勒圖教授高興地説:“現在有不少其他民族的學生選修我們開設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和呼麥課程,這是好事,説明我們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沒有隔閡。”
在內蒙古東部,世代生活在深山裏的中國最後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如今已走出森林,整體搬遷到有電視、電話、暖氣的移民新村,與山下的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其他民族同胞和睦生活在一起。獵民的孩子在村裏的小學上學,不僅學習鄂溫克語,還要學習漢語、英語,而且每週還要接受網絡遠程教育。
“民族的和諧有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夠為民族關係的和諧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社會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郝時遠説。
正如專家所言,經濟增長速度已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人均GDP已升至全國第10位的內蒙古,如今已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並正採取多種措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
日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政府專設蒙古文圖書出版發行補貼經費30萬元,用於蒙古族古籍、民間文學和蒙古文科普書籍的出版發行。這個去年財政收入達146億元、人均GDP達6600美元的地級市,今年還撥款1000萬元對當地3000名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進行汽車駕駛、計算機、烹飪等40多項職業技能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
蒙古,不只是鄂爾多斯地區的少數民族接受著這樣優厚的待遇。為了使鄂倫春、鄂溫克、俄羅斯3個人口較少民族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2006年至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將向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投入13.5億元建設資金,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條件。
1984年以來每年的9月是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1984年至2006年,已有1066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1695名個人受到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表彰。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民族關係給內蒙古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安定的大環境。
“在本世紀第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經濟結構合理、地區特色鮮明、社會穩定和諧、充滿生機活力的內蒙古將崛起在祖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