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沿著光輝道路闊步前進--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6日   來源:人民日報

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光輝道路闊步前進
——紀念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

    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畔藍天白雲掩映下的寬廣草原(7月22日攝)。呼倫貝爾地處內蒙古東北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這裡居住著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36個少數民族。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的60年,是全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的60年,是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60年。60年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功實踐,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實踐。

    6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輝煌成就,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60年前的內蒙古,貧窮落後,支離破碎,滿目瘡痍。民族壓迫、軍閥混戰、封建盤剝,給各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自治區成立後,經過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內蒙古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社會生産力獲得空前解放和發展,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全區生産總值達到4790億元,位居全國第十七位(1947年只有5.37億元);人均生産總值達到20047元,位居全國第十位;財政總收入由1947年的10萬元增加到712.9億元,人均一般預算收入列全國第十一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次産業比例由1947年的76.72:7.08:16.2演進為13.4:48.6:38。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綜合生産能力大幅度提升。2006年,全區糧食産量達到1704.9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區牛奶、羊肉、羊絨産量均居全國首位。工業從無到有,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6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978.16億元,佔GDP的比重由1947年的6.9%提高到41.3%。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産品加工、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成為拉動全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6年,全區服務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37.97%,新增就業人員佔全區新就業人員總數的68.1%。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呈現出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局面。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條件明顯改善。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力和活力顯著增強。

    外國客商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等待過境(7月31日攝)。依託便利的地緣優勢,內蒙古加強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建設,過貨量成倍增長,附加值迅速提高。健康發展的口岸經濟架起內蒙古對外合作的金橋。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自治區成立後,又相繼成立了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和19個少數民族鄉。全面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正確處理維護國家統一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保證國家整體利益與兼顧民族區域利益的關係,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重視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項條例的制定和建設,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規體系。近年來,各級人大共制定449個地方性法規。堅持把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作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工作來抓,目前全區少數民族幹部在幹部隊伍中所佔的比例、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所佔的比例,均明顯高於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區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正確處理各民族群眾之間的矛盾,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同時,對極少數蓄意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的敵對分子予以嚴厲打擊,有力地維護了團結穩定的大局。

    民族優秀文化得到繁榮和發展,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堅持深入開展黨的理論和政策教育,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各族幹部群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總結推廣了以牛玉儒、廷·巴特爾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模範人物,為建設內蒙古、振興內蒙古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廣泛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了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民族文化大區建設深入推進,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草原特色的文學藝術精品,民族文化進入新的繁榮發展時期。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自治區成立之前,全區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沒有一所大學,各類在校生總數不足總人口的3%。到2006年末,全區已擁有高等院校36所,在校大學生25.29萬人。科技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71.5萬人,一大批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獎勵。醫療衛生事業長足進步。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每千名農業人口擁有的鄉鎮衛生院數以及鄉鎮衛生人員數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新型合作醫療覆蓋全區農村牧區。體育事業不斷進步。每四年舉辦一次全區少數民族運動會,許多項目在國內外受到獎勵。人口數量合理增長,人口素質不斷提高。2006年,全區人口2392.35萬,其中蒙古族人口由1949年的83.2萬增加到423.83萬。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1978年到2006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1元增加到1035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31元增加到3342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267.73元增加到7666.6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十幾元增加到2772元。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在做好城鎮社保工作的同時,在全區範圍推行了農村牧區低保制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輝煌六十年:內蒙古形成和諧友愛的新型民族關係
· 輝煌六十年:內蒙古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 內蒙古舉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成就展”
· 內蒙古積極打造民族文化大區 馬頭琴奏響新旋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