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實現夢想要不了那麼久"--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實現夢想,要不了那麼久”
——成都市探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紀實

    新華社成都11月20日電(記者 叢峰、譚浩、肖林)幾年前,一心想洗凈腳桿泥當個“城裏人”的農民曾華美離開家鄉,跑到成都市去打工。然而現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裏,當起了“農家樂”的女老闆,甚至還從城裏引回來一個“上門女婿”。“寬闊的馬路,漂亮的民居,鮮艷的花海,豐厚的收入……”曾華美説,“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很多惠民新政策,在我們這裡早已經鋪開啦!如今,我們的生活讓城裏人都羨慕。”

    曾華美所在的錦江區三聖鄉發生的巨變,是成都市正在進行的“城鄉一體化”改革的一個縮影。這場始於2003年的改革,使成都的城市和鄉村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産業結構調整、從制度設計到思想觀念、從公共服務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三個集中”闖出新天地

    十七大報告摘引: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都實踐:“三農”問題曾長期嚴重困擾成都市的發展。這個人口過千萬的大都市,人多地少,農民佔2/3,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

    新的變化始於雙流縣的一個探索性實踐:在這個農業大縣裏,曾有一戶農民的4畝田被分為24塊。為解決土地集中經營及附帶産生的問題,雙流在2003年初開創性地提出了“三個集中”的概念,即“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 “三個集中”把工業發展、農村建設和城市化統籌安排,不僅解決了工業項目節約用地問題,而且實現了“少取多予”“以工補農”的城鄉和諧發展,當年雙流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即躍居四川省第1名,城市化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

    在總結“雙流經驗”基礎上,成都市開始在全市廣泛推廣“三個集中”。目前,全市原有的116個工業開發區,已調整為20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工業集中度達59.9%。到2006年底,全市共實施土地規模經營153.8萬畝,各類農業産業化經營主體聯絡帶動農戶123.5萬戶,佔全市總農戶數的59.2%,近27萬農民住進了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

    在成都市“三個集中”統籌城鄉發展思路指引下,成都遠郊的邛崍羊安鎮湯營村的村民們找到了幸福生活。從2005年開始,湯營村村民發起成立了湯營三聯農業有限公司,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集中統一經營,採取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實行“股權+紅利+工資”的收入分配方式。目前,該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

    “這種統籌工農業、統籌城鄉的發展思路,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益探索,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成都科學發展研究院院長、四川大學教授姜曉萍説,成都實施的“三個集中”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絡:一個地方首先要有工業(包括規模經營的農業企業),然後才能帶動第三産業發展,形成人口聚集和商氣,為農民集中居住和就業創造條件;農民集中居住,並在二、三産業就業後,才能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從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建立城鄉“一盤棋”工作新機制

    十七大報告摘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成都實踐: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中,成都市逐漸探索建立了新型的城鄉“一盤棋”工作機制和體制,從體制和機制上初步扭轉了“重城輕鄉”格局,使廣大農民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據了解,實行城鄉統籌後,成都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年年保持成倍的增長,4年來財政投入高達120多億元,使“多予少取”不再是一句空話。

    從2004年起,成都市就開始對城鄉分割部門動起了“手術”,加快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撤銷市農牧局、農機局,成立市農業委員會,區(市)縣成立城鄉一體化工作局或農村發展局;成立市水務局,對全市城鄉水資源實施統一調度和管理;撤銷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市交通委員會。通過機構改革整合,改變了以前各自為政、資源浪費的現象,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行政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成都市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從實現城鄉居民均等化公共服務、縮小生活水平差距等方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如對失地農民進行全程就業安置,把所有就業優惠政策向農民延伸;投資10億元對農村中小學實施標準化建設,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進行統籌調配,劃片進入公辦中小學,一律取消借讀費;在全市農村推行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對過去已徵地農民中,年齡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的,由政府一次性繳納養老和醫療費後,每月領取養老保險金和享受醫療保險等。

    “城鄉統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實現城鄉教育水平一體化。”成都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周繼平向記者介紹説,在暫時還不能立即解決鄉村學校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龍泉驛區實施了“金鳳凰”工程,對統籌城鄉教育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在不增加農民家庭負擔的情況下,讓山區孩子直接進入城市學校就讀,享受每月100元生活費補助以及數額不等的開水票、交通補助等,通過孩子下山,再逐步帶動父母進城。

    “在老師們的引導下,下山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廣泛了,他們喜歡上了籃球、足球、書法、美術,也有了更遠大的理想和對未來的憧憬。” 龍泉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副校長張玉林説,第一期“金鳳凰”工程學生進校報到的第一天,寢室內外隨處可見果皮、紙屑,而今這樣的生活習慣在下山讀書的孩子們中已不復存在了,“他們還帶動家長改變行為習慣,孩子們的綜合素質的確大大提高了。”

    “城裏人”和“鄉下人”界限逐漸模糊

    十七大報告摘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成都實踐:如今,在一視同仁的社會制度和日漸縮小的經濟差距面前,“城裏人”和“鄉下人”的界限正在成都逐漸變得模糊。家住萬科城市花園的都市白領馮梅説:“萬科也算成都的高檔住宅小區了,可我樓上樓下的鄰居原來都是農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運輸,家裏裝修得很有品位。這怎麼能算‘鄉下人’呢!”

    城鄉隔閡的消融迅速滲透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成都的規劃首先改了名,由“城市規劃”改成了“城鄉規劃”,220多個鄉鎮、2200多個村莊進了城市統一規劃的圈子。隨後,全市實行城鄉戶口“一元化”管理,所有“城裏人”和“鄉下人”到時候都一樣登記為“居民戶口”。城鄉統一的失業再就業管理制度也出臺了,曾經只負責“城裏”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局,如今考慮已是全市所有失業人員的飯碗問題了。

    當年“寧要城裏一張床,不要城郊一座房”的觀念,如今也失去了市場。華陽、龍泉、溫江……一些曾經被成都“城裏人”視為農村的郊縣城鎮,現在反倒成了“城裏人”購房的熱選地帶,綠化好、空氣好、交通好,房價因而不斷飆升。

    經過4年探索實踐,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06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50億元,比2002年增長65.8%;全口徑財政收入489億元,比2002年增長2.2倍;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長了45.2%。

    然而,所有的探索和成績,不過是成都統籌城鄉改革“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戴上“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個閃亮光環的同時,成都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的要求。對此,成都市已明確提出了未來10年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到2017年,工業集中度達到80%,城市化率達到70%,土地規模經營率達75%,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減少20%。

    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萬億元,在2006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8.2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3000億元。

    城鄉差距得到明顯縮小。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發展的成果惠及城鄉居民,城鄉、區域和人與自然更加協調發展。

 
 
 相關鏈結
· 重慶和成都兩市設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 四川成都試點政務監督 公眾有權建議開除公務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