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蔡敏)記者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近日,治淮19項骨幹工程總體評估報告編制完成。水利專家一致認為,這19項工程建成後,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以安全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據了解,此次評估主要是從規劃符合性、建設與運行、效果與影響以及經濟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對治淮19項骨幹工程進行總體評估。
2007年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在應對這場大水中,治淮工程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減災效益。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和要求,淮委組織開展了治淮19項骨幹工程總體評估工作。
評估指出,通過治淮19項骨幹工程的建設,我國初步構建了淮河流域防洪體系框架,有效提高了重要防洪保護區及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對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批工程建成後,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以安全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同時,這批工程建設組織協調有力,保證了上、中、下游治理的有序進行、整體推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實現了既定的建設目標。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全長1000公里。歷史上淮河洪澇災害極為頻繁,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
2003年特大水災過後,中國加快了以19項骨幹工程為重點的治淮建設,2003年估算總投資為447億元。截至11月,已有13項工程建成,按照國務院要求,今年內要完成工程總實物工作量的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