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盤點各方立場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記者任海軍 林小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8日下午舉行記者會,對本次大會各方的立場進行了盤點,並批評了部分西方媒體曲解《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的行為。
蘇偉表示,議定書規定了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對此歐盟並不否認,而個別發達國家的態度出現倒退,它們希望改寫議定書內容或重新開始減排問題的談判。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認為,議定書較好地反映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為兩百多年來的歷史排放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蘇偉對一些西方國家媒體曲解議定書的行為提出了批評。他説,一些媒體在報道中稱,議定書已經過時,需要新的協議取代它,這是曲解。2012年到期的只是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而並非議定書本身,議定書作為一種模式將長期存在,長期有效。他認為,西方某些媒體的報道別有用心,是對現有機制不滿的表現,其意圖是拋開議定書,另起爐灶,讓發展中國家也參與強制減排。對此,77國集團加中國要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秘書處告知媒體採取中立立場。
技術轉讓和資金問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最大關切點。《公約》明確指出,發展中國家締約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約下的承諾,將取決於發達國家締約方對其在本公約下有關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的有效履行。然而,發達國家在本次大會上對這兩個問題的態度仍比較消極。
蘇偉表示,在技術轉讓問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藉口是減排技術都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有知識産權問題。發展中國家認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財政、稅收等激勵手段解決,關鍵是發達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在資金問題上同樣如此。發達國家表示應通過市場機制解決,而發展中國家則呼籲發達國家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自3日起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安排。
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 氣候變化大會細節彰顯主題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任海軍 林小春)從不打領帶,到贈送植物等綠色禮品,再到12.8萬名兒童遞交“綠色腳印”,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的種種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舉措,無不讓人感到從小事做起就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涓涓細流。
科學研究表明,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而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居高不下造成的,日常生活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小覷。
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政治家的行動、科學家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普通人也不能無動於衷。有時候細節能夠決定成敗,積小善方能成大德。
例如,全世界20%的電力消耗是用於照明,其中40%的電力是老式白熾燈泡消耗掉的。在發光量相同的情況下,節能熒光燈不僅比白熾燈省電75%至80%,而且使用壽命能達到後者的10倍。全球如果都換掉老式白熾燈泡,那麼就可以通過節能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7億噸。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82億噸。
小汽車少開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220克左右;放棄一次2000公里的飛機旅行,可以減排278公斤二氧化碳;將普通家庭室內溫度冬天調低2攝氏度,夏天調高2攝氏度,一年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就將近一噸;如果每個汽車司機都注意保持輪胎適當充氣,車輛能效就會提高6%——別忘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用於交通運輸。
類似的小事還有不少,例如:拒絕使用塑料袋,以布袋或者可分解的植物原料製成的袋子取而代之,避免塑料袋降解産生溫室氣體;電器不再處於待機狀態,不但有助於減排,而且也減少了電費支出;減少電冰箱開門的次數和時間,在城市家庭中,電冰箱的用電量約佔電力消費量的四分之一,正確使用冰箱大大有助於節能減排;出行儘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穿樸素的衣服,選擇源自天然材料的衣料……種種小事都能讓你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氣候變化問題目前已經關乎各國的國計民生,影響到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的共同繁榮,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也無不受其影響。國家在行動,企業在減排,匹夫也有責。如果人人都不因善小而不為,那麼應對氣候變化終將取得大的成效。
新聞鏈結:食品里程和公平里程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記者林小春 任海軍)人們每天消費的食品要經過各種運輸才能到達千家萬戶,而運輸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因此有環保者提出應該儘量消費本地的食品,並提出了食品里程這一概念。
他們認為,食品所行路程越長,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對氣候的影響越大。在歐洲,一些環保組織近來甚至提出,要在食品包裝上添加一種新標識——食品里程,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
率先提出食品里程這個詞的英國倫敦城市大學教授蒂姆·朗説:“這是為了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強調食品從生産到消費者的過程中所隱含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後果。”
從表面上看,食品里程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似乎毋庸置疑,但一些新研究提出了異議。新西蘭林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要研究食品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僅僅考慮食品里程是片面的,還要綜合考慮各種投入等因素,比如用水量、生産方式、肥料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運輸方式、包裝處理和存儲過程等。
在全面考慮了這些因素後,研究人員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論。以羊肉為例,在新西蘭養羊,隨後將羊肉海運到近1.8萬公里外的英國,在這一養殖運輸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均攤到每噸新西蘭羊肉上不到700千克。而英國自産的羊,由於它們基本是吃飼料並圈養,因此每噸英國羊肉分攤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2800千克,是前者的四倍多。也就是説,英國人吃新西蘭羊肉更環保。
可見,食品里程這一概念存在片面性。還有人擔心,食品里程引入商業運作中,容易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在這種背景下,公平里程的概念誕生了,公平里程完全是針對食品里程而言的,它要求全面考慮與食品相關的各種因素。
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環境和發展協會提出建議:消費者不僅要看食品里程,還要看食品産地。該協會説,英國每天消費産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水果蔬菜超過200萬美元,這些消費養活了當地100多萬貧困農民,限制英國消費者的選擇將給這些農民的生活帶來困難。
數十國貿易官員就氣候變化問題舉行非正式對話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記者張小軍 高寒青)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來自世界各國的貿易官員8日在此間就氣候變化問題展開非正式對話,以尋找清潔能源技術轉讓的合理途徑。
他們還將討論貿易政策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西蒙·克林説:“這不僅是我們解決環境問題的需要,也是在處理氣候變化問題中出現的商機。”
印度尼西亞貿易部長馮慧蘭説,此次對話僅僅是開個頭,很多國家的貿易部長們開會討論氣候變化問題實屬難得。
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的高級貿易官員出席了會議。會議為期兩天,將於9日閉幕。
中國青年“身體力行”聲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崔靜、李民)來自中國24所高校的1000多名青年學生8日在中國22個省區市同時展開主題為“為我們的未來降溫,從一度電開始”的聯合行動,號召更多中國青年人“身體力行”,加入到節能減排、減緩全球變暖的行動中來,並以此聲援正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2007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在北京,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中國高校的近20名青年學生,在天壇祈年殿前放飛一隻許願風箏,學生們親手在白色風箏上用橄欖枝、樹葉等形象繪出“COOL”(涼爽)的字樣,並按下自己的手印,祈願全球各國政府及時採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使世界清涼下來。
在重慶,青年學生們自製地球模型,勾畫出各大洲的輪廓,向公眾展示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環境問題;南京的青年志願者登上紫金山,在山頂向公眾開展氣候變化科普展覽;江西的青年志願者以騎單車的方式呼籲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新疆的青年學生走進風力發電廠參觀學習……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是節能減排行動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很簡單的方式為減緩全球變暖作出自己的貢獻。”在北京參加許願風箏放飛活動的中國礦業大學學生包忠碧説。
“在2007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際,我們希望借此活動發出中國青年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聲音。”此次活動的組織者、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的發起人李立表示,將在此次活動結束後把中國青年在各地開展活動的現場圖片傳給正在巴厘島參加會議的中國青年志願者,通過他們的展示,讓與會的各國領導人和專家看到中國青年為節能減排所做的努力。
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還于8日當天集齊了2008份由中國青年填寫的“節約一度電行動承諾卡”。青年們承諾將在未來的生活中採取節水節電、減少或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具、儘量使用雙面打印、推行再生紙等“綠色行動”。
“這些承諾卡體現了中國青年踐行節能減排的決心,也代表了我們對2008年綠色奧運的祝福。”李立説。
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是由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中國大學生環境組織合作論壇等7個青年社團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青年公益環保組織,旨在引領中國青年開展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在廣大青年學生中推廣節能減排理念。
可再生能源正從“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轉變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記者林小春 高寒青)“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論壇8日在這裡發佈報告説,可再生能源正迅速從“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轉變,2007年全球相關投資估計將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發展迅速。
報告説,目前全球發電能力約為4.3萬億瓦,而不包括大型水電站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就達到約2400億瓦,這等於每年避免50億噸的碳排放,如果把大型水電站計算在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超過1萬億瓦。
報告指出,近兩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保持了高速增長。比如,風能獲得的投資最多,其發電能力從2000年開始以每年25%至30%的速度增長,2007年達到930億瓦,這是1997年的11倍。太陽能熱發電和生物能源發電能力也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長。
報告提到,中國是太陽能熱水器第一生産大國;中國小型水電站數量眾多,增加迅速;小型可再生能源項目正繼續融入中國農村能源體系。
報告還指出,巴西、印度、埃及、伊朗、摩洛哥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比如巴西在乙醇燃料項目上位居世界前列。
“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論壇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政策交流機制,並在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及産業協會等之間發揮了紐帶作用。該論壇從2005年開始每年發佈一份有關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情況報告。
發展中國家呼籲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新華社印度尼西亞巴厘島12月8日電(記者齊紫劍 高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這裡舉行,據會議消息人士8日説,在會議討論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呼籲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和技術轉讓,並認為無須將一些國家提出的“自願性貢獻”建議納入到相關談判中。
據消息人士説,包括77國集團成員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建議建立一項多邊合作基金,以資助發展、傳播和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保技術。這些發展中國家認為,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技術轉讓非常重要。這項建議還要求有關方面,特別是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和財政援助,以幫助相關的技術框架安排得到執行。
在會議上,歐盟代表團表示,發達國家應繼續起帶頭作用,承諾在2020年前,發達國家集體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30%,並考慮在2050年前,減少至 60%到80%。
此外,在會議上,有國家提出希望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自願性貢獻”,一些發達國家希望將這一建議包括在有關《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後相關安排的談判中。但是,多數發展中國家認為,“自願性貢獻”已經包含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相關條款中,因而不必採取額外的步驟。
與會代表還討論了技術轉讓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可操作性問題,以及如何買得起、用得上這些技術等問題。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自3日起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