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姚潤豐、王立彬、董峻)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糧食生産出現重大轉機,今年全國糧食總産自1985年以來首次實現連續第四年增産。
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明年工作目標和任務的部署中,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地位被著重強調。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08年,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同時,將著力抓好農業生産,發揮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力爭糧食生産再獲好收成。
糧食連續4年豐收傳遞出的信號
糧食問題關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國糧食産量從1998年突破1萬億斤大關、人均佔有達840斤後,由於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轉向非農産業,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糧食耕種面積連年調減,産量一路走低。
在此關頭,中央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業發展方針,2004年至2007年連續發出4個中央一號文件,建立支持糧食穩定發展的政策框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確保好政策不能變,給農民實惠不能減,支農力度不斷加大”。
提高糧食生産的比較效益,讓種糧農民有利可圖、有錢可賺,從而調動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積極性,是確保天下糧倉庫滿、百姓“米袋子”豐盈的根本。為此,國家先後取消農業“四稅”,農民每年減負約1250億元。初步建立了符合國情、財政綜合補貼與財政專項補貼相結合、行業發展指南與市場運作相協調、管理逐漸規範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農業部統計顯示,今年種糧農民直接受惠的財政支農投入將超過7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近4年來,我國糧食持續增産,城鄉關係不斷調整,支農政策不斷鞏固,為我國建立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開了個好頭。
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從東北、華北到西北,從中部地區到華南,糧食生産的熱潮在廣大農村興起。今年安徽投入專項資金6000萬元開展高産創建活動,撥出專款1.45億元用於良種良法配套補貼;黑龍江省投入涉農資金66.1億元,全省糧食生産資金投入達到289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河北省財政專項支農資金達到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好政策帶來滿倉糧。2004年至2006年我國糧食連續增産,3年累計增産糧食1336億斤。今年在基數較高的前提下,克服氣象災害頻繁和病蟲害重發等多方面困難再獲豐收,糧食産量有望超過1萬億斤,將實現自1985年以來連續第四年增産,我國糧食生産從恢復發展階段跨入穩定發展新階段。
保障糧食長久安全壓力日益增大
必須警醒的是,我國糧食總體上仍是産不足需,供需矛盾已轉變為偏緊平衡。糧食生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快速推進,影響糧食生産的內外部因素更加複雜,糧食安全形勢面臨嚴峻考驗。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認為,當前我國糧食生産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國際糧食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全球糧食供求關係偏緊,糧食庫存不斷下降,總體糧價持續上漲。特別是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升,不僅刺激了糧食的能源化利用,而且增加了糧食運輸成本,全球糧食貿易地理格局正在改變,局部地區糧食供求失衡狀況逐步加劇。
氣候因素發生重大變化,加大了農業防災減災、災後恢復生産的難度。1到9月我國糧食生産因自然災害損失達890億斤。氣候變暖還明顯增加了病蟲害發生頻度、重度和防治難度。
農業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素質下降和老齡化趨勢,加大了糧食增産技術推廣難度。
政策激勵效應明顯下降。隨著化肥、農藥和勞動力等價格逐年提高,政策性補貼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有所減緩。長江流域雙季稻主産區已出現“雙改單”現象。
資源約束性日益增強。我國耕地面積已減至18.27億畝,人均水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季節性和區域性分佈又極不均衡。
糧食生産成本持續增加。與1996年比較,2005年水稻、小麥和玉米3種糧食作物平均直接費用上漲了18.7%。2006年、2007年每年又都以6%至8%的速度繼續增長。
“我國糧食供過於求、賣糧難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危朝安説。
糧食生産必須常抓不懈
今年以來,部分農産品價格明顯上漲,反映了農業生産能力尚不夠穩定,一些重要農産品處於緊平衡狀態的現實。
“建立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要堅持立足國內基本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方針。到2010年國內糧食生産水平必須穩定在每年1萬億斤以上。”危朝安説。
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要下決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下大力加強地力建設。繼續堅持、逐步完善、不斷強化扶持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
今後國家將進一步鞏固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對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將實行政策傾斜和利益補償,使主産區政府抓糧不吃虧。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扶持力度,幫助主産區加快發展養殖業和農産品加工業。要進一步穩定完善和強化“四補貼”等政策,不斷增加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貼,使農民種糧有利可圖。
國家將進一步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以各級政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將主要增加小型農田設施建設投入,加快中低産田改造。通過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等,加快推進標準農田建設。
四季循環,環環相連,明年糧食生産的關鍵環節將接連而至。當前,各地要突出抓好今冬明春的農業生産,做好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的調劑和供應,加強工作指導和技術服務,強化冬小麥田間管理,完善抗旱防凍預案,加強病蟲害防治,搞好物資和技術儲備。同時要通過市場和政策信息,引導農民積極擴大糧食生産,為明年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就農産品生産供應形勢答記者問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繼續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特別是針對部分農産品供應面臨的一些新情況,及時採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生豬、油料生産和奶業發展。現在這些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如何,主要農産品生産形勢怎樣,能否滿足市場供應?就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陳萌山、畜牧業司司長王智才。
我國將採取綜合措施大幅度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山東省東營市舉辦的“中國-西班牙水論壇”上透露,我國已制訂了明確的節水灌溉發展規劃,力爭到2010年,將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目前的0.46提高到0.5以上,在保障農業用水需求的同時,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增灌溉面積200萬公頃,使農田灌溉面積達到5860萬公頃,其中50%的面積要達到節水灌溉規範要求,實現高效用水;新增農業年節水能力200億立方米,萬元農業産值耗水量減少10%;新增糧食生産能力250億公斤。
中央財政今年3917億用於三農 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要求,國家財政把支持解決“三農”問題放在財政工作的首要位置,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調整支出結構,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
2010年我國將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就近日發佈的《全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進行解讀時説,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以糧食收購市場和零售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骨幹、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為龍頭、期貨市場為先導,商流與物流、傳統交易與電子商務、現貨與期貨有機結合,佈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制度更健全、運行更規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