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強勁腳步聲:07年十大教育事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2007年十大教育事件盤點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吳晶、張曉晶、劉丹)2007年,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接連出臺。從這一年發生的十大教育事件中,可以聽到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勁腳步聲,“學有所教”的和諧圖景正在被著力勾畫。

    義務教育名至實歸,基本走向全部免費

    事件:2007年春季開學,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全部免除,惠及4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校,近1.5億名中小學生。今年秋季開學,北京、山東等部分省、市又率先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分別覆蓋90萬名和170萬名城市中小學生。在許多城市,農民工子女可以與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待遇。

    點評:從全國來看,儘管城市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國家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將在“十一五”期間實現政府對義務教育“負全責”。義務教育離實現全部免費那一天越來越近。

    校園集體舞,在爭議中羞澀起跳

    事件:從今年9月1日起,教育部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校園集體舞,其中包括華爾茲,這一舉措立刻引起爭議。贊成者認為,校園集體舞節奏明快、現代感強,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也可以鍛鍊身體。但不少家長認為,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學生同跳華爾茲,會滋生早戀情愫、耽誤學業。

    點評:為了扭轉學校“重智輕體”的局面,今年我國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要求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校園集體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設計産生的,並且僅為“推廣”並非“強制”。不管採取哪種形式,只要學生們能享受運動的快樂、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就值得推廣。

    高中新課改擴面,把書包重量減下來

    事件:今年,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四省區率先完成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123萬名高中畢業生迎來課改以後的首次高考。這些省區的高考試卷實現“變臉”,納入學生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等內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進行了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實驗,學生人數佔全國在校生總數的39%左右。

    點評:學生為考試不堪重負是不爭的事實。改革後的高中課程著力體現“以人為本”,特別強調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獨立精神的養成。但面對仍未動搖的應試教育體系,新課改會不會成為“戴著鐐銬跳舞”?

    國家獎助學金制度,為社會公平奠基

    事件:今年新學期開學,國家在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獎學金、助學金制度,惠及2000多萬名學生。從今年開始,國家每年用於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到500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公共財政安排助學經費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點評: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可以得到助學金,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享受獎學金,使他們能夠安心上大學和接受職業教育。“幫困又獎優”的助學政策不僅改變了寒門學子的命運,更為成千上萬個貧困家庭帶來了希望。

    免費師範教育:讓最優秀的人當老師

    事件:今年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率先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共招收1萬多名免費師範生,生源質量總體好于往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

    點評:隨著這項政策的深化落實,大批願為人師、善為人師的優秀青年教師將赴基層教育一線尤其是農村學校任教,這有助於改變農村和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的落後面貌,改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實現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好學的目標。

    高考恢復30年,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事件: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第30年,全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首次過千萬,計劃招生567萬人,均創歷史新高。我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已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然而,高考在助推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在遭受不斷的質疑。

    點評:高考改革勢在必行,但需慎之又慎,因為高考是迄今為止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在群眾旺盛的教育需求面前,高考應讓創新型人才在公平、客觀、合理而又靈活的選拔制度中脫穎而出。

    高校債務危機浮出水面,擴招政策實現轉向

    事件:今年3月,吉林大學發佈校內通知稱,學校舉債高達30億元左右,入不敷出,特向師生徵集解決學校財務困難的建議。這份“求助通知”使高校債務危機浮出水面。更有來自教育界的全國人大代表透露,全國僅72所部屬高等院校的負債已達360億元,高額債務已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點評:擴招雖然惠民,但是債務的壓力讓高校不堪重負。今年兩會,溫家寶總理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相對穩定招生規模。我國高校在短期內“增高長胖”後,最需要的是“強筋壯骨”、增強實力。

    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呼之欲出

    事件:今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17所高校開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吹響了我國研究生培養制度全面改革的號角。研究生不再有公費和自費之分,實行不同級別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同時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資助制,促進研究生培養水平的提高。

    點評:目前,我國研究生在校培養規模已突破100萬人,僅次於美國,但與其數量的急劇增長相比,研究生培養質量亟待提升。面對“讀研無用”的質疑,這項改革來得正是時候。

    職業教育政策利好,教育面向全社會

    事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並將之作為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從今年開始,所有在校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可以領取國家助學金。“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安排職業教育專項資金140億元,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點評: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學生逾七成來自農村。每年約有上百萬農村貧困學生通過職業教育在城鎮穩定就業,實現“轉移一人、一家脫貧”的目標。在利好政策的激勵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職業教育,成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市場緊缺的技能型人才。我國的教育結構也將日趨完善。

    3億元資助貧困高中生,助學體系全面覆蓋

    事件:12月21日,中央財政從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億元資金,用於資助中西部22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縣鎮和農村的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學生。這是我國首次資助高中貧困家庭學生。今年春節前後,將有30萬名學生領到每學年1000元的資助。

    點評: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的1686萬名高中在校生來説,3億元資金雖然總量不大,資助對象也有限,但是彌補了我國在普通高中階段助學政策的空白,預示著我國國家助學體系的最終完善。

 
 
 相關鏈結
· 教育陽光普照草原—記內蒙古落實"兩基"攻堅計劃
· 陜西:35歲以下基層人才可帶薪離崗參加學歷教育
· 新疆出臺08年惠民政策 涵蓋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
· 重慶市過去五年教育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經驗
· 上海市教委開通“專欄”監督教育亂收費等問題
· 北京市召開教育大會 曝光14家嚴重交通違法單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