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劉詩平、劉琳)農村金融向來是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瓶頸”。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這個“瓶頸”問題有望在2008年逐步得到改善,金融支農亮點將會頻頻閃現。
亮點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突破100家
在農村金融改革進程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填補了試點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空白,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場。
2006年底,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首批選擇在四川、內蒙古等6省(區)進行村鎮銀行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目前,試點已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並有31家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獲准開業,共吸收各類資本3.06億元,吸收存款4.31億元,累計發放貸款3.98億元。2008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突破100家。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表示,要大力培育適合“三農”特點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
亮點二:立足“三農” 金融支農主力軍向現代金融企業邁進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作為金融支農主力軍,將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繼續深化改革。截至目前,已改制組建113家農村合作銀行,17家農村商業銀行和1824家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機構。
自2003年改革啟動以來,農村信用社在我國“金融盤子”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截至目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戶貸款餘額達12260億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餘額2038億元,農戶聯保貸款餘額1351億元。
蔣定之表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今後的改革要按照股份制導向,改革産權制度,優化股權結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機構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引進戰略投資者並適時上市融資。
農村信用社在農村有著最密集的機構網點和最多的客戶基礎,在支持分散農戶、農村小企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生産主體,以及其他涉農産業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銀監會合作部主任臧景范説,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做實縣域和服務“三農”宗旨,針對農民貸款難問題,目前銀監會已成立跨部門研究小組,將研究提出進一步改進服務和解決貸款難的措施。
目前,獲得貸款的農戶已達到7742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32.6%,佔有合理需求並符合貸款條件農戶數的近60%,受惠農民超過3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已成為億萬農民廣泛接受和歡迎的兩個金融産品。
亮點三: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完善
我國初步形成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在2008年將日趨完善。“2008年,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功能會進一步拓寬。”蔣定之説。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將突出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中長期項目的金融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則會更積極地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2008年是農行改革的收官之年,其支農社會責任將進一步強化。對此,農行行長項俊波表示,股改後的農行將會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成為商業金融服務“三農”的支柱和骨幹。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日前獲准在全國籌建分支機構。新組建的分支機構網將覆蓋國內所有市、縣和主要鄉鎮,並將堅持“面向‘三農’,服務社區”的零售銀行市場定位。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會在支持分散農戶、農村小企業、農業産業化方面進一步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
2008年,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機構、開辦業務,都將受到鼓勵。匯豐銀行去年12月在湖北隨州成立曾都村鎮銀行、成為進入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首家外資銀行後,花旗、渣打等外資銀行均表示有意進入。匯豐則表示,2008年會在內地農村設6至10家支行。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各類資本的參與,必將進一步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亮點四:金融支農基礎服務設施“硬體更硬”
2008年,金融支農在基礎服務設施方面將“硬體更硬”。央行表示,今後將積極推動農村信用社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和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積極創造條件,儘快解決農村信用社資金匯劃、匯兌困難問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85000多家營業網點在2008年有望全部接入農信銀資金清算系統進行實時支付清算,從而大大提高農信銀機構支付結算水平、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環境。
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由全國30家省級農村信用聯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及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共同成立。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把央行的大額實時、小額批量支付系統比喻為各金融機構間的“支付清算高速公路”,那麼,農信銀資金清算系統是把農村不同等級的“公路”連接到“高速公路”上的樞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