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2月20日電(記者 劉健、郭立)2007年6月,重慶和成都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作為省一級的改革試驗區,重慶所轄的40個區市縣中有一半是貧困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4:1。因此,重慶的統籌改革涉及面廣、改革難度大,需要找到一個改革的突破口,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布一子而活全局。
經過長達半年與國家部委、基層幹部的討論,通過互聯網問計於民,先行示範區的改革實踐,重慶市委、市政府確定:將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統籌城鄉改革的突破口和總閥門。為何作如此選擇呢?記者走訪了重慶市政府、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和專家。
三大理由選擇突破口:“農民工問題”
重慶市市長王鴻舉説:“重慶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一篇大文章,工作千頭萬緒,其艱巨性和複雜性是我們過去任何一項改革都無法比擬的,找準突破口尤為關鍵。”他説,之所以把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突破口,理由有三:
其一,農民工問題不僅是重慶的特點,也是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所面臨的共性問題。重慶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超過750萬人。據專家估算,目前全國農民工多達2億人,佔總人口的15%左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民工群體還會增大。
其二,農民工身係城鄉、利連城鄉,是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也是農村家庭的支柱,而恰恰是這個群體的利益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同時,農民工生産方式已經改變,生活方式也逐漸融入城鎮。只要稍加引導,創造一定條件,他們就能夠像城市居民一樣生活。
其三,農民工進城就業安居後,將大幅度減少農村居住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使農業勞動力人均佔有生産資料大幅提升,有助於土地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
王鴻舉市長認為,這三個理由決定以農民工為突破口推進改革試驗,難度較小、成本較低、帶動性較強,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順勢之為,也是促進全體市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800萬農民工變新市民
專家們普遍認為,城市對農民工“經濟上接待,體制上排斥”,農民工是“貢獻在城裏,養老回農村”,這種“城市邊緣人”的狀態亟需改變。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沈曉鐘介紹説,根據統籌城鄉改革方案,到2020年,重慶市的城鎮化率將由目前的46.7%上升至70%,意味著將有800萬農民工進城變為新市民。重慶市將按照三大群體(農民工、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分類定位,推動三級城鎮群分級吸納人口,配套推進六個方面(戶籍、社保、土地使用、財政、金融、行政管理)的相關改革,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制度框架。這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試驗。
重慶統籌城鄉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實行積極、穩妥、有序的城鎮化戶籍管理政策,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工在務工地安家落戶,支持優秀農民工加快向産業工人轉化並優先轉戶安居,力爭在2012年前每年引導15萬左右有條件的農民工舉家進入市內外城鎮定居。
2007年9月,九龍坡區陶家鎮白果村、友愛村的272戶、717位農民自願簽訂“退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協議,成為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啟動實施以來首批變為市民的農民。陶家鎮鎮長張永春説,要給農民算一本明明白白的賬。土地流轉收益、房屋出租收益、就業薪金、養老保險、住戶優惠安置,筆筆算清楚。保留集體經濟組織中的一切經濟權利,繼續享受5年的子女“兩免一補”等政策,條條講明白。這樣,農民自然就積極響應。
重慶不會出現貧民窟
800萬農民變為新市民,如何做到平穩過渡而不出現城市貧民窟?如何讓進城的農民享受與市民同樣的社會福利和公共産品?在一次境外媒體聯合採訪中,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承諾:“近千萬農民進城,重慶不會出現貧民窟!”
重慶正在試驗將農民變市民的各類試驗:
首先是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重慶各地狠抓職業教育和進城務工農民培訓,讓新生勞動力帶著技能闖天下,鼓勵農民工主動接受和融入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江北區制定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標準,包括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95%,實現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就業。
其次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對農民來説,土地有社會保障的作用,只有用社會保障體系替代土地,併為他們展示一個更好的發展前景,才能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順利向市民轉變。”九龍坡區白市驛鎮統籌城鄉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梅祖武説。
目前,重慶市有農村居民的39個區縣已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慶市農民工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和《重慶市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試行辦法》分別從2007年7月1日和10月1日起實施。
第三,改善農民工生活條件,主要是住房條件。日前重慶市首個保障性住房項目在南岸區動工,主要針對群體就包括進城務工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