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李江濤)在北京奧運會約7萬名賽會志願者中,約有300名華人華僑志願者。他們是從3萬多名報名者中經過層層選拔産生的。這些百里挑一的志願者分別在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奧林匹克公園北區場館群、五棵松場館群、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奧運村、國家體育館等七個場館提供志願服務。
負責遴選工作的北京市僑辦主任喬衛説:“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志願者群體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語種覆蓋廣、志願服務經驗豐富等特點,在語言服務、文化溝通等方面具有優勢。”他們中許多人曾為往屆奧運會和駐在國提供過志願服務,有的還曾獲得過駐在國頒發的志願者服務重要獎項。海外華僑華人熟悉中國文化,同時他們也了解駐在國文化,能夠成為兩種文化溝通的橋梁。“他們對奧運會最大的貢獻實際上是成為文化溝通的橋梁”。
來自加拿大的陸炳雄先生今年50歲,他説:“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時我正在北京,聽到奧運申辦成功,很興奮。很快七年過去了,能夠在北京參加志願者工作,為祖國做些事情,這是作為一個華僑華人的驕傲。”
李麗珠女士曾在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從事志願者工作,1995年至2005年間曾三度回國為多項重大賽事提供志願服務。為了做北京奧運會志願者,她2005年就開始與北京奧組委聯絡。她説:“每100多位報名的華僑華人中才能産生一名志願者,希望100多人的能量都在我身上發射出去。”她表示,作為一名志願者“讓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服務北京奧運是對祖國的一種貢獻和支持。
來自澳大利亞、已60歲的翁明在“水立方”擔任綜合管理志願者,他説:“在澳大利亞居住了28年,身為華人,很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難得北京能夠舉辦奧運會,我們作為海外華僑華人也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華僑華人志願者,我們能夠把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體現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讓人家理解我們中華文化,我們民族的文化。”翁明説。
今年24歲的華人小夥子莫非出生在北京,上小學時跟隨父母從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亞。2000年悉尼舉辦奧運會時,他就想做一名賽會志願者,但無奈當時不到18歲,未能如願。“2008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我很早就報了名,終於如願以償,而且是在自己的祖國,更有意義。”他高興地説。
莫非從8月3日開始來到“水立方”上崗,他的工作是在運動員休息區為運動員服務。莫非能説流利的英語、粵語和漢語普通話,加上長年生活在西方國家,相似的文化背景使他能更好地為來自西方國家的運動員服務,使他們覺得更親切。每天他都過得很充實、很忙碌。遠在悉尼的父母深為他能在祖國做志願者而自豪,也非常關心他,每天都要打電話來詢問,還囑咐他好好幹。
剛剛從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的莫非,在讀書時就曾經常為一些難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他感慨地説:“北京因為舉辦奧運會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我感覺到自己現在生活在世界的中心,這段奧運會志願者經歷我將一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