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展示北京最美的微笑——記2008北京奧運會志願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李江濤)在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內、賽場外,活躍著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群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奧運志願者。疏導進入賽場的人流、為外國朋友指路、為詢問者答疑……一聲聲問候、一次次解釋,志願者們用自己最美的微笑和熱情週到的服務給中外賓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交通志願者:為您獻上“第一微笑”

    8月20日,在展覽館服務站點,一位志願者在為外國遊客指路。北京奧運會期間,成千上萬的志願者投入到服務奧運的行列中。信息諮詢、治安維護、應急服務等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身影讓人們記住了他們共同的名字——志願者。新華社記者 趙宇思攝 

    在北大體育館眾多的奧運志願者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要每天面對著烈日和高溫,他們要筆直站立著值班一個又一個小時,他們還要將微笑帶給進入場館的每一位運動員、裁判員、國際奧委會官員,這群人就是交通志願者,而他們的微笑是所有入場人員見到的“第一微笑”。

    交通志願者的工作,簡單來説就是車輛信息的收集處理,保證進入場館區的車輛正常行駛、標準停放以及乘車人員引領和安排等。工作看似簡單,卻是所有業務口中最為辛苦的崗位之一。長時間站立,獨自站崗值勤,還要克服炎熱的天氣,確實是不小的挑戰。

    交通志願者用他們的熱情和真誠,在忙碌和平凡中默默奉獻。規範的指揮動作、汗流浹背的身影、燦爛的微笑,默默地溫暖著進入場館的每一個人。

    為了使不同的客戶群得到最迅捷高效的交通服務,按照國際慣例,北大體育館的停車場分為若干的區域,每個區域為不同權限的車輛的停車區域,每輛車上又都有不同權限的車證。這車證便是交通業務口志願者所要熟悉並且精通的第一門業務知識。車證上標有車的通行權限、停車區域、業務範圍,分為紅黃綠三種顏色。每一個交通志願者必須能準確辨識63張車證,如果加上顏色的區別,就得熟記將近兩百張車證,這對於志願者的記憶力本身就是一個考驗。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困難。真正的困難是面對距離與光線的變化,志願者必須在短時間內迅速辨認並傳達信息。為此,所有交通志願者在賽前就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集中培訓。每天上崗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每個人對著車證一覽表講解自己對車證的理解,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此外,交通團隊還每天在戶外進行不定期突擊模擬演習,以提高志願者們的注意力和辨識力。同時,交通業務口也開展了對志願者指揮手勢的培訓,所有志願者都掌握了標準的指揮手勢。

    根據不斷的實踐,志願者們對交通標識進行了調整。800斤重的底座,經過太陽長時間的暴曬,早已達到60多攝氏度的高溫,幾瓶水澆上,頓時被蒸發得一乾二淨。但是,就在沒有手套的情況下,大家憑著雙手,硬是將這滾燙的底座挪到了更為恰當的位置。雖然每個人的雙手被燙起了一個個血泡,但是大家仍然用微笑面對這一切。

    交通業務口的崗位比場館內的大部分崗位都要艱苦,但大家並未失去奉獻的熱情,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保證了交通業務口的正常運行。

    王宇成是交通業務口的骨幹志願者,不僅參加了乒乓球測試賽的志願服務,而且從7月初就投入工作。每天早晨,大家總能看到王宇成為各崗位志願者送水的身影。

    交通志願者是一群不在場館的場館志願者,感受不到場館內賽事的精彩,但他們鼓勵自己:“外面的世界不無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艱苦才能造就堅韌,奧運對於志願者來説就是一個付出的過程,如果真要説回報的話,那麼從崗位上鍛鍊出來的能力和品質就是珍貴的收穫。”

    外國志願者夫妻:為世界各地觀眾服務感覺特美好 

    8月2日,外籍志願者學習用手勢展示“奧運的微笑”。當日,110名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志願者在北京金帝雅賓館參加了第二次北京奧運會賽前通用培訓。培訓活動中,外籍志願者在專業漢語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賽時術語、服務用語等漢語知識的學習,並接受了北京紅十字會專家的緊急救助知識的培訓。 新華社記者 馬研 攝

    在眾多的奧運會志願者中,活躍著一對外國志願者夫婦,他們就是來自印度的馬工和莫妮卡。不論培訓還是服務,他們的熱情都格外高漲。他們的勤勉和對奧運的熱愛,甚至讓服務志願者的工作人員都感動不已。

    談到為何二人一起上陣擔任志願者,夫婦倆説:“做北京奧運會志願者是我們的一個夢想。”這個印度家庭對北京已經毫不陌生了,他們在這裡生活工作了4年之久。丈夫馬工是一家美國駐華企業的職員,妻子在印度駐華使館學校工作,他們有一個7歲的兒子。因為非常喜歡逛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兒子就以這個鍾愛的字眼作為自己的中文名字。如今,這個愛吃宮保雞丁的印度男孩已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小“王府井”説:“長大了我也要做志願者,因為可以幫助別人。”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夫婦二人的分工有所不同。丈夫是北京奧體中心的現場服務員,妻子則是呼叫中心的專家坐席志願者。馬工會説中、英、法、韓語及印度語中的多種方言,莫妮卡也可以説三種語言。馬工自信地説:“如果這些語言國家的觀眾來觀看比賽,我為他們服務是絕對沒問題的。”

    志願者工作對馬工來説並不陌生,他曾經在多個國家參與過志願服務。2005年,美國遭受颶風災害後,他就曾參與美國災後的志願工作。但馬工説:“參與奧運會還是第一次,這次志願服務機會非常難得,我和妻子都感到很榮幸。”

    談到報名參與志願服務的感受時,妻子莫妮卡説:“太激動了,前一天晚上沒有睡著覺。”2007年下半年,當北京奧組委公開招募具有小語種能力的社會人員參與奧運志願服務時,莫妮卡在丈夫的鼓勵下報了名,沒想到很快便有了反饋。根據考核和培訓的表現,她最終被分配在奧運會觀眾服務呼叫中心工作。

    7月1日,奧運會觀眾服務呼叫中心正式對外開放,莫妮卡也成了首批上崗的志願者。“之前進行過各種服務培訓,所以我上手比較快。還記得第一個電話是問我奧運門票的信息,當時我特別著急,想趕快給她答覆。她聽出我是印度人後,特別理解我。”莫妮卡事後回憶,雖然第一天諮詢的人不是很多,但那一天她很忙碌,一邊忙著蒐集各種信息,一邊利用休息時間給一些志願者講解印度語中的俚語、特殊的表述方式,等等。

    她感慨地説:“突然間和那麼多人在一起工作,感覺特別棒。我心裏一直在想,我是一名奧運志願者了,和其他志願者一起為世界各地觀眾服務,那種感覺特別美好。”

    “海歸”志願者:希望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志願服務

 

    8月7日,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左)向奧運志願者梁蘇會頒發榮譽證書。當日,聯合國駐華系統和北京奧組委在北京共同舉辦慶祝活動,激勵和慰問為第29屆奧運會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不懈努力的志願者。 新華社記者 王芳 攝

   8月18日一大早,北京海淀區科貿電子城城市誌願者服務站點來了兩位特殊志願者:剛剛從美國歸來的博士後白貴榮和他的夫人樊淩雯。

    兩位博士後帶著全套的裝備——包括最新的專業地圖、筆記本電腦等,一到服務站點就忙碌起來。科貿電子城來往人員平時就很多,在奧運會期間,慕名來中關村購買電子産品的外國人尤其多。在服務中,兩位博士後很快就發揮出自己的特長,一會兒幫行人調試最新的相機,一會兒用熟練的英語為外國友人指路,一會兒從網站上查找最新的信息,忙個不停。

    為了把當志願者的美好記憶帶回美國,白貴榮還帶了攝影器材,把自己和在站點服務的志願者身影留在了相機裏。他深有感觸地説:“我在美國的三年,無時無刻不掛念祖國和家人。在國外對志願者也有所耳聞,沒想到國內志願者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奧運志願者的工作開展得這麼有序,大家都能行動起來,加入到志願服務中來。我要把這些照片帶回美國,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志願者,了解中國的志願服務。”

    妻子樊淩雯在中關村的一家公司任總裁,她説:“我們公司團員青年有三十多人報名參加了奧運城市誌願服務,大家都搶著報名,而上崗機會有限。為了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北京奧運會志願服務中來,每人只能服務一天,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每一次的上崗機會。我也是走了個‘後門’才把我們夫妻兩個都報上名的。”

    “下一步我們公司團組織還要繼續提高志願服務工作的水平,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要讓公司的所有青年都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中來。”樊淩雯説。

    在中關村海淀科技園的企業中,像白貴榮夫婦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僅集體報名的就有6000多人,已有200多人輪流參與了站點服務工作。雖然按規定每個站點志願者的人數有限制,但許多人到週末就會來幫忙,經常出現中關村白領擠爆服務站點的情景……

    北京奧運會雖已閉幕,但志願精神將長留人間。一名名志願者將作為精神文明的播種機,把無私奉獻的精神播撒到各個角落,傳揚到四面八方。

 
 
 相關鏈結
· 奧運期間奧運通勤保障車隊運送志願者200萬人次
· 厄瓜多爾媒體:奧運志願者向世界傳達中國新形象
· 逾7萬名北京奧運會賽會志願者熱情微笑服務賽事
· 華僑華人志願者:能為祖國做些事情 我很榮幸驕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