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30日電 (記者 董振國)在山東農村,一些農民有記日記的習慣。有的甚至幾十年堅持不懈。從這些“農民日記”中,可生動地看出農村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遷。
在記者採訪這兩位農民中,鄒平縣農民劉宗水從1963年開始寫日記,40多年來堅持不輟;平原縣王鳳樓鎮水務村農民楊春嶺記了20年日記,共有68本,200余萬字。
劉宗水是一名老黨員,不到30歲就在村裏做會計,文化水平較高,老人最早的一篇日記是1963年記下的。而今年36歲的楊春嶺,寫第一篇日記始於1986年國慶節,那年他才14歲,讀初中一年級。
在劉宗水的日記中,最讓他記憶深刻的是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他在日記中記錄下了農民分到責任田後,當天晚上一起喝酒慶祝的場景。當年村民承包的果園豐收,劉宗水高興之餘,還作了一首詩記在日記中。
楊春嶺在記了將近10年的日記後,1995年,當他家裏蓋起新瓦房、買了大彩電時,他翻出當初的日記本,發現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那時起,楊春嶺的日記裏便多了農民生産生活的細節,少了流水賬。從他的日記裏,可以看出農村生産力水平的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還參加人工的挖河清淤,而5年後,全縣就普及了水利機械化;1998年麥收時還有許多村民用鐮刀,而到2000年全村已普遍使用機械化收種。
翻看兩位農民的日記,最讓他們高興的還是近幾年。特別是取消農業稅等重大惠農政策的出臺,都出現在兩人的日記中。楊春嶺2006年1月1日的日記裏寫道: “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喜慶日子,延續了2000多年的農業稅廢止了。”
在劉宗水的日記裏,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的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都記錄在了他的日記裏,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的幾個“一號文件”。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學生學雜費減免、農民種糧補貼等中央惠農政策都寫在了楊春嶺的日記裏。
在兩位農民的日記裏,生活的一步步改善都滴水不漏地記錄下來,家裏和鄰居新添置的“大件”都能在日記中查到實據。劉宗水的日記裏記錄了家裏電視機的多次更新過程;楊春嶺的日記中,鄰居買“家庭影院 ”、電腦都讓他記錄下來了。
楊春嶺現在還年輕,他表示要一直記下去,爭取創個記錄。今年已77歲的劉宗水老人年齡大了,身體也不行了,天天記日記有困難。幸好他培養了兒子做接班人,替他繼續把日記寫下去。劉宗水説,“農村越變越好,要讓子孫一直記下去。記下身邊的變化,記下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