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南京的科技、教育、人才優勢明顯。南京市委領導表示,要不斷打通國際人才通道、聚集海外高端人才、構建創業孵化平臺,加大力度聚納“海歸”,以支撐其又好又快發展的步伐。
古城南京正日益成為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的熱土,每一場招聘會都會吸引大量海外人才參加。寧 仁攝
備受關注的“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10月16日在古都金陵啟幕。這個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外專局、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並由長三角10個城市共同襄助的人才盛會,堪稱國內國際性、高層次人才交流的盛會。消息一經披露,便立刻得到海內外留學人員的積極回應。此舉也被外界視為南京發力吸納“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的最新表徵。
“這預示著,南京在人才引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表示,南京要真正建設成為“人才之都”。
作為我國留學人員相對集中的城市,南京重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決非始於今日。改革開放以來,4萬多名南京留學人員中,約有1/4選擇回寧工作。這顯然與南京的一貫“誠意”密不可分。去年至今,南京市政府表彰了十大留學人員領軍人才,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南京工業大學實施海內外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南京留學人員創立全國首支留學人員創業投資基金……一系列聚賢納良的大動作,在海內外留學人員中激起陣陣漣漪。
建平臺 提升人才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人才國際化,給坐擁120萬專業人才的人才大市南京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讓其感受到空前的人才競爭壓力。為此,幾年前的南京便提出以人才國際化為戰略支撐,構建“三個平臺”、實施“三項計劃”。
“所謂‘三個平臺’,指的是設海外人才聯絡站、建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南京分市場和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載體。”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事局局長劉安寧介紹。
目前,旨在引進海外人才的人才聯絡站,已在美、德、英、日等地設立5個。而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南京分市場,則開闢出一條海外人才招聘的國際通道。南京為此每年組織重點人才需求單位,到北美、歐洲、日韓、澳新等留學人員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招聘人才,一大批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正是通過海外招聘被鎖定。
2007年,南京又建起了國家軟體人才國際培訓基地,為其整合和利用國際技術、教育、人才資源為軟體企業培養一支國際化、高層次、複合型的人才隊伍,為構築軟體名城提供智力支持。據估計,“十一五”期間,這個基地將培養軟體工程碩士500人,本科生1000人,企業領袖和專家2000人。人才的集聚加速了國際知名軟體企業向南京集聚,世界500強中的朗訊、摩托羅拉、西門子,中國的華為、中興、聯創等著名企業紛紛在寧設立研發中心。循環往復,企業的集聚又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匯集……
“三項計劃”,是指引進海外頂尖人才、戰略人才的“珠峰計劃”,鼓勵海外人才來寧創新創業的“助飛計劃”和留學人員“招商大使計劃”。以“珠峰計劃”為例,在其吸引下,近3年來,南京在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現代裝備製造關鍵技術,産業戰略發展規劃等領域,邀請引進了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總理顧問、美國工程技術協會主席、美國公共管理協會主席、HP公司技術總監等“重量級”人才20多人次,為南京的戰略規劃、科技前沿探索、企業發展等提供智力支持。
正是在一系列高端平臺上,南京留學人員的競爭力大大增強。由世界太陽能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留澳博士趙建華等3人掌舵的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生産出國際先進的太陽能産品,産值高達150億元.由國家半導體照明産業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組長、漢德森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梁秉文等3名留美博士領銜的核心團隊,把自主研發的大功率LED應用産品銷往海內外市場,在包括美國矽谷在內的國內外市場已建立23個分支機構,産值高達2億元……“一個特殊群體,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劉安寧用三個“特殊”來描述他們。
築“暖巢” 放大創業集聚效應
南京既非北京,也非上海,更非深圳,聚納“海歸”的優勢何在?
一般人也許不知,南京其實是全國最早進行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實踐的城市。早在1994年,南京就創辦海外學子創業園,當時人們對“孵化器”的概念還並不甚理解。十多年來,創業園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而今,創業園孵化總面積已達60萬平方米,在“孵”留學人員企業300多家,總投資額20多億元,取得技工貿總收入50多億元,實現利稅8億多元。也正是在這十多年裏,一大批“小巨人”紛紛長成,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有影響的企業。
為築好創新創業的“暖巢”,南京有其獨特的“招數”。
不搞“大呼隆”——南京讓“孵化器”更趨專業化,滿足留學人員創業多元化需求選擇。目前,創業園已有10個分園,既有綜合“孵化器”,又有專業“孵化器”;既有與高新技術開發區合作的載體,也有與高校合作的載體;既有都市型園區,也有農業園區,可滿足不同留學人員創業選擇。“南京有十大接收區,可以供全世界的人才選擇。”朱善璐笑言:“在南京各類人才我們都需要。”
政府舍得投錢——公共財政導向作用得以發揮。僅2007年,南京本級財政就投入1800萬元資助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政府資金的乘數效應明顯,企業發展效應也隨之成倍放大。留美博士時宏珍2005年創立南京得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政府資助了20萬元。公司追蹤世界腫瘤治療發展趨勢,開發國際水準的“個性化DC腫瘤治療新疫苗”項目,這一“綠色療法”應用後療效明顯。如今,這一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資助。
推動“雙高互動”——科技創業增添新動力。“雙高”即新技術開發區和高校。近期,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與南京工業大學聯合實施“海內外領軍人才計劃”,共建創新、創業、創優領軍人才載體。對引進的領軍人才,大學提供教授崗位,開放科技資源,配備科研團隊,並提供“三個100”——100萬元崗位津貼科研啟動經費、100平方米公寓和100平方米實驗室或工作場所。高新區讓創業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和提供200萬元科技條件建設經費,科技資源和産業優勢雙向植入,力爭在自主創新上有所突破。
拓空間 涵養服務的好氛圍
行至今日,怎樣更有效地增強吸納“海歸”、 服務“海歸”的“引力”,使他們願意選擇南京作為回歸、生根、開花、結果之所在,南京一直在認真思考。
“關鍵的兩條,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社會的服務。”長期從事此項工作的市人事局副局長吳成鋼深有感觸:“南京人事部門正積極拓展空間,培養服務的好氛圍。”
南京注重國際化的發展空間培育。留學人員回國,首看事業發展,他們來寧,是看中了南京有與世界水平同步發展的空間,能更好激發他們創新的衝動。比如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實驗室模式建立和管理,承擔國家遺傳工程重點攻關項目,研究項目瞄準世界前沿水平,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這個以高翔教授為引領者的學術團隊全部擁有留學經歷,其中長江學者兩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五人。正是這些世界水平的項目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留學人員以此為載體而創新創業。
同時,南京建立了對有突出貢獻留學人員科技功臣重獎制度,建構與國際接軌、有競爭力的薪酬激勵制度。劉安寧介紹:“可給予其相當5倍工資的職務(崗位)津貼,也可參照在寧外企同類人員確定其薪酬或協商確定其薪酬,以及海外學術休假制度等。”2007年,趙建華博士便受到省政府留學回國先進個人表彰,並獲獎金10萬元。諸多人性化的激勵措施,讓“海歸”受益匪淺。
南京三鑫特殊金屬有限公司的發展經歷很像教科書案例。這個由日本留學的20多位歸國人員出資建立的創新企業,主産易切削不銹鋼。雖然質量已達到日本同類水平,被公認國內首屈一指,且松下、索尼、三星、惠普等公司都是其客戶,但由於流動資金缺乏,企業面臨困難。經過政府牽線,銀行提供了600萬元貸款,為公司拓展海外市場、擴大業務量“加油”……類似這樣從創意形成、企業初創、風險投入、團隊組建、管理諮詢、融資服務、企業培訓等方面,南京各職能部門提供了大量專業化、系列化的服務指導,大大降低企業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孵化的成活率。
讓“海歸”們唸唸不忘的,還有那些精緻化的服務細節。大到出入境政策、留學人員週轉公寓建立和費用補貼、購置商品房和購買汽車補助,小到子女入學和中考加分等都提供了標準化服務,職能部門的精心服務讓留學人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2008年,剛剛來寧工作的留日博士張垠,由於他的兩個孩子中文水平較弱,如何順利就學一直困擾著他。掌握陶瓷關鍵技術的張垠屬於南京急需引進的緊缺人才,市人事局獲悉其難處後,立即指派專人協調,8次往返于他與某重點小學,協商放寬入學條件。最終,兩個孩子如願入學,並免收有關費用,徹底解決了張垠的後顧之憂。
“我們現在有不同功能的實驗室6間,一點不比在國外時差,在南京工作學習生活,都是快樂的。”留德學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主任吳冰的感受,或許正是來寧創業“海歸”的共同心聲。(盛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