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
如何深刻認識農村改革發展偉大實踐對全局的重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系統闡述了農村改革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的歷史地位,科學評價了農村改革發展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歷史貢獻。
第一,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突破單一公有制經濟,探索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始於農村個體、私營經濟的蓬勃興起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育微觀市場主體,始於農村的“包産到戶”和“包乾到戶”;培育市場機制,始於取消農産品統購派購、放開搞活農産品流通。
第二,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從1978年至2007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從318.7公斤提高到380.5公斤,人均肉類佔有量從30.3公斤提高到51.5公斤,人均水産品佔有量從4.9公斤提高到3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1479萬,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67.7%降至43.1%。
第三,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經受住了國內外政治風波的嚴峻考驗,克服了國內外經濟領域的風險挑戰,戰勝了各種嚴重自然災害和重大疫情,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保持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農村改革發展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得益於農業基礎的有力支撐、廣闊農村的繁榮穩定、廣大農民的安居樂業。
第四,為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經過30年農村改革發展,我們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們黨創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等重大“三農”工作戰略思想和理論體系,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