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向全面小康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連上新臺階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 劉錚 周英峰)從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從以吃飽穿暖為主,到衣著消費成衣化、時尚化;從“老三件”到不斷更新的“新三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變化,人們感同身受。
國家統計局31日發佈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之五,用一系列的數字,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連續跨上新臺階。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連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從基本消除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1979年至1991年是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邁向總體小康階段。1992年至2000年為實現總體小康階段。2001年至2007年是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紮實邁進階段。
3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133.6元增長到2007年4140.4元,實際年均增長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長到13785.8元,實際年均增長7.2%。
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比重上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顯著下降,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比重不斷上升。
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57.5%下降到36.3%,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在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比重上升。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佔消費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佔消費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從“老三件”到“新三件”不斷升級
由上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新世紀的移動電話、電腦和家用汽車,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生活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
2007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彩電、冰箱、洗衣機達94.4臺、26.1臺和45.9臺,城鎮居民家庭分別為137.8臺、95臺和96.8臺。
一些新型家用電器逐步進入家庭。2007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移動電話、電腦和家用汽車分別為77.8部、3.7臺和1.2輛,城鎮居民分別為165部、54臺和6輛。
城鄉居民的衣著需求從“穿曖”向“穿美”轉變,從“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轉變,從“請裁縫做衣”到“上商場購衣”轉變。農村居民人均購買服裝數量由0.7件增加到2.4件,城鎮居民人均購買成衣的數量由3.13件增加到7.82件。
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極大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4.2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2.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低收入人群得到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強化了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在緩解貧困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農村居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整體解決了溫飽。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7年末的1479萬人,年均脫貧800多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從30.7%下降到1.6%。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從2000年的300.2萬人擴大到2007年的3566萬人。
我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開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從2000年的402.6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227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