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記者杜宇)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6日説,2008年,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預算安排社會保障支出6684億元,較上年增長1288億元。
丁學東是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三屆年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丁學東説,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保障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從公共財政的角度考慮,那就是要進一步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對社會保障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丁學東表示,要加大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籌資機制;理性安排支出,建立科學合理的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實行精細化管理,健全社會保障資金(基金)管理機制;明晰財權事權,建立健全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分擔機制。
財政部:研究建立彈性退休制度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記者杜宇)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6日説,在明確最低退休年齡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彈性退休制度,建立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年齡密切挂鉤的計發辦法,遏制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現象。
丁學東是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三屆年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丁學東説,隨著經濟發展,合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社會保障對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待遇水平應與個人繳費及財政承受能力挂鉤,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丁學東表示,要理性安排財政支出,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做好社會保障內部不同項目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待遇水平銜接,避免人為擴大差距和引發矛盾。
進一步增強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與待遇享受之間的挂鉤機制,研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按照醫藥衛生總體改革方案要求,研究建立醫療費用分擔機制以及醫療服務和藥品市場競爭機制,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促進醫療保險基金健康運行。
研究制定科學規範的家庭財産收入審核辦法,合理確定社會救助標準和範圍,使社會救助制度既能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又有利於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目前全國已建立3.2萬個經常性捐助工作站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記者杜宇)目前,全國建立了3.2萬個經常性捐助工作站(點),常年年均接收社會捐贈款物30億元左右,直接受益的困難群眾達3000多萬人次。
民政部副部長姜力在6日舉行的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三屆年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據姜力介紹,目前覆蓋城鄉、銜接配套的是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城鄉絕大多數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與此同時,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各類社會福利機構發展到4.3萬個、收養對象達到160多萬人,福利企業中殘疾職工達到63.7萬人。
姜力表示,今後還要切實加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與社會保險之間的銜接,與最低工資標準、就業再就業政策、扶貧開發之間的配套,適當保持差距,形成梯次保障機構,促進各相關政策措施在保障對象、保障政策、保障標準、保障資金、服務管理網絡等環節的互聯、互動、互補,形成整體推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