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難以簡單與國外類比
——訪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教授
隨著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的即將出臺,成品油價格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對於徵求意見方案,不少人還是覺得調整後的汽油價格高了,這一觀點的重要依據就是拿我國的成品油價格與美國進行比較。
那麼拿國內油價與美國油價比較的做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記者就這一問題採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教授。董教授認為,簡單地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外比較並不科學。
首先,我們到底和誰比。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少數是發達國家,我們是和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比呢,還是和少數的發達國家比?和誰比較才更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就算我們拿發達國家作為比較對象,也同樣有問題。因為我們是和美國比呢?還是和歐洲比?要知道,美國和歐洲的成品油價格差距很大。我們目前的成品油價的確高於美國,但同時又低於歐洲各國。由此可見,如果和美國比,顯然我們的油價高了;可和歐洲比,我們的油價又低了。
其次,如何選擇比較的時間點也是問題。我們習慣選擇為比較對象的美國和歐洲各國,都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他們的成品油價格是隨行就市的,因此變動的頻率遠遠高於我們,有些國家的成品油價格甚至每天都在變化。“人家恨不得天天在變而我們卻很少變,那我們究竟選擇人家哪天的價格進行比較?和昨天的價格比,我們可能低了,可和今天的價格比,我們也許又高了,所以如此類比顯然也有問題。”
第三,我們是和人家的基準油價比還是和稅負比?如果比稅負,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收取燃油稅,稅負水平千差萬別。比如,美國很低,是30%,日本是120%,而歐盟各國則高達160%—300%,那我們的稅負水平到底是高還是低又很難講了。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簡單的國際間油價比較的方法顯然無法説明我們油價水平的高低。
董秀成教授認為,從長遠看,成品油價格最終應該由市場決定,政府儘量不干預。如果市場定價了,大家也就不去和國外比較了。比如我們一些完全市場化的商品,價格無論高低,也很少有人會去和國外比較。但是,就目前情況看,成品油還很難做到完全的市場化,因此價格還需要由政府主導。而政府在制定價格的時候,參考國外情況還在其次,更要考慮的還是國內的市場需求、産業發展等情況,既要照顧到消費者利益,也要考慮到行業、企業利益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的價格是在三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儘量讓大家都滿意。
不過,董教授也認為,此次燃油稅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是體現了一個“變”字,也就是説未來成品油價格將越來越與國際原油價格挂鉤,這其實是非常明確的逐步推進市場化的強烈信號。他相信,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最終一定會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邁進,那才是改革的最終目的所在。(記者 冉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