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12月13日電(記者劉奕湛)“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出發後,于11月17日到達中國南極中山站以北57公里處的普裏茲灣固定海冰外緣,比計劃提前2天,一切都是那麼順利。然而就在此時,南極氣旋活動開始活躍起來,“雪龍”號先後受到4個氣旋影響。
因受環繞在南極大陸周圍密集冰區的影響,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遭遇了我國南極科考以來最嚴重的“阻撓”,行進緩慢。由於南極大陸周圍多年未化的“老冰”和剛剛結成的“新冰”混合一起,堵死了“雪龍”號前進的航線,11月25日晚6時,“雪龍”號有關負責人決定由船上隊員組成探冰隊下船察看冰情。這是“雪龍”號冰區受阻,停船等待探冰隊員尋找新航行路線。 新華社記者 劉奕湛 攝
大風降雪天氣交替出現,一直持續到12月4日氣旋才散去。這期間,最大風速達到每秒25米,能見度最低時只有100米,這給“雪龍”號行進造成一定困難。
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楊惠根説,南緯69度以南的接岸海冰相對平坦,是我國南極科考隊實施雪地車海冰卸貨作業的主要場所。然而今年11月以來持續的幾場強降雪,使接岸海冰覆蓋了厚達70厘米的積雪,不僅增加了“雪龍”號破冰的難度,還為判斷海冰狀況帶來了極大困難。
“雪龍”號船長王建中説,普裏茲灣固定海冰外緣與接岸海冰北沿之間南北15公里的海域是崎嶇不平的亂冰帶,這一區域從北到南排列著3條“雪龍”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不同海冰帶。它們分別是:壅塞碎冰堰,1條寬8公里的碎浮冰條狀冰帶;冰塊重疊帶,1條寬3.7公里、由數重冰塊水平疊加而成的狹長冰帶,冰厚3米至5米,冰上積雪約1米;網格狀冰脊帶,1條寬3.3公里呈網格狀分佈的狹長冰脊帶。冰脊是破碎的冰被擠壓上隆形成的。
在過去2周多的時間裏,“雪龍”號遭遇了上述三種海冰帶的嚴峻挑戰。這3種海冰帶地貌形態與性質各異,冰厚都超出雪龍船的直接破冰能力,同時,接連遭遇的4個氣旋過程給本已極為困難的破冰航行雪上加霜。
為了突破這幾道障礙,考察隊著實費了一番腦筋。首先,用“犁地法”破除壅塞碎冰堰。“雪龍”號遭遇了由高度密集碎冰構成的壅塞碎冰堰,正面撞擊破冰難以奏效。經過反復嘗試後,考察隊找到了沿碎冰堰側面斜向切割、將成片海冰切入海水後用船體推離的破冰辦法,有如犁地,用2天時間終於犁破了厚8公里4米的碎冰堰。
11月20日,“雪龍”號闖入冰塊重疊帶,這一區域海冰厚度可達3米至5米,所幸由已破碎的冰塊疊加而成,總體硬度不大。但是從正面撞擊容易楔入冰中,在總結多次卡船教訓後,“雪龍”號採取了同時開闢2個航道前後推進的破冰辦法,22日在全體船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走出這條3.7公里寬的冰塊重疊帶。
23日,“雪龍”號進入網格狀冰脊帶後,縱橫交錯的冰脊又給航行造成了極大困難。這些冰脊有許多高出平均冰面2米至5米,就像一道道城墻擋在面前。
對付堅固冰脊的有效破冰方法只能是尋找冰脊的空隙或薄弱環節,從側面或背面設法“移走”或“繞開”冰脊。為此,科考隊全面勘察情況,千方百計尋找進入平坦接岸海冰的突破口。在冰脊帶內破冰,有時一天才能前行百餘米。11月30日夜,經過8天的艱難破冰,“雪龍”號終於把網格狀冰脊帶甩在了身後,突入大家盼望已久、相對平坦的接岸海冰之中。
惡劣的天氣和複雜的海冰使得“雪龍”號這艘萬噸巨輪在過去近1個月的時間裏遭遇了中國南極科考以來最嚴重的“阻撓”。但是科考隊隊員和“雪龍”號船員不懼艱險,與惡劣天氣和海冰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並進入到了相對安全和平坦的區域。12月12日,“雪龍”號已行駛到距離中山站23公里處。
“雪龍”號南極冰區受阻行進緩慢 機械運行良好
因受環繞在南極大陸周圍密集冰區的影響,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遭遇了我國南極科考以來最嚴重的“阻撓”,行進緩慢。
由於南極大陸周圍多年未化的“老冰”和剛剛結成的“新冰”混合一起,堵死了“雪龍”號前進的航線,25日晚6時,“雪龍”號有關負責人決定由船上隊員組成探冰隊下船察看冰情。
“雪龍”號科考船將第25次出征南極
10月18日,首批擔負建設“中國南極崑崙站”任務的建設者在“雪龍”號科考船集結。當日,首批擔負建設“中國南極崑崙站”任務的建設者在上海浦東外高橋極地科考基地碼頭集結。我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於10月20日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啟程赴南極。據悉,我國南極考察隊將在南極實施49項科學考察計劃和11個後勤支持工程,特別是將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