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2月4日電(記者羅布次仁、拉巴次仁)新近公佈的西藏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近年來西藏農牧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全區98.7%的農牧民擁有自己的住宅,自有住房比例明顯提高,農牧民平均每戶擁有住宅面積172.6平方米,平均每人擁有住宅面積30.7平方米。
然而,1950年西藏100萬人口中沒有住房的人口達90萬人。有關史料表明,舊西藏佔人口不到5%的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等農奴主,佔有西藏幾乎全部耕地、牧場和絕大部分牲畜及房産。
“民主改革時,我們一家5口人,分到9間房子,從此,我們這些世代生活在牛棚馬圈裏的人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年逾六十的尼瑪説,但那時當地的房子大多是茅草房子,條件很差,每逢下雨到處漏雨。
讓尼瑪沒有想到的是如今他住上了自己的別墅:三層框架結構的樓房、鋁合金門窗、裝有沼氣灶的廚房餐廳、精緻藏式傢具裝點的藏式客房、擺設沙發和漢式傢具的漢式客廳,一家5口14間房子。
作為普通農民,改革開放後,尼瑪種植蔬菜,以後又用家庭積累購置工程機械,買了兩台裝載機,家庭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尼瑪説,目前,他所在的加丁嘎村51戶中有45戶蓋了新房。
為了改善西藏農牧民居住條件,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特別是2006年以後,西藏整合財政資金、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和援藏資金,大力實施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自治區向每戶安居工程建設戶補助1萬元至2.5萬元不等的專項資金,此外,各地市縣也在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
從2006年至今,西藏累計有17萬戶、86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説,2008年西藏安排了6.8億元,解決了5.78萬戶農牧民的安居問題,又有31.2萬農牧民搬進了安全適用的住房。西藏將通過兩年的努力,讓所有農牧民都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
堆龍德慶縣乃瓊鎮崗德林村村民強桑家的房子寬敞明亮,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300多平方米。
“舊西藏貴族的房子也沒有我們住的房子這麼漂亮。”強桑説,政府給我們修建的房子是按照我們藏式建築風格建設,我感覺很親切。
近年來,自治區政府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結合西藏特點和特色,尊重藏民族風俗習慣,建設了一大批獨具民族特色的安居住房,不僅讓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而且使安居工程成為西藏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據自治區發改委和自治區統計局介紹,西藏自治區政府實施的安居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牧區住房條件,農牧民群眾人均居住面積比過去增加20%到30%。
“過去我們住上面,牲畜‘住’下面,到了夏天,客廳裏蒼蠅亂飛、臭氣熏天。”桑日縣絨鄉70多歲的老阿媽次仁玉珍説。在安居工程實施之前,西藏農區人畜混居的現象比較普遍。安居工程的實施有效改變了農牧民的住房條件和住房衛生狀況。
次仁玉珍高興地説:“現在,我們一家6口人住在新房子裏,再也看不到屋子裏蒼蠅亂飛,聞不到臭氣了。”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普瓊説:“‘十一五’後兩年,西藏計劃安排投資80億元,加快實施農村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信等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的項目。”2009年解決25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力爭完成5萬戶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到2010年,基本解決飲水安全問題,使20萬戶農牧民用上沼氣能源,基本實現鄉鄉通郵、通光纜,村村通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