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顧瑞珍、丁可寧)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秋麟日前預測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將呈加速上升趨勢,2030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10厘米至40厘米,2050年將上升30厘米至60厘米,2100年將上升40厘米至90厘米。
作為2009年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活動之一,由國家海洋局主辦、海洋出版社承辦的“海洋知識進校園”活動日前在北京大學拉開帷幕。周秋麟所作的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洋生態系統》報告展示了上述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數據。
“近50年來,我國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速率。海平面的持續上升對我國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周秋麟介紹説,“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受危害最嚴重的地區。”
他認為,海平面上升導致風暴潮災害頻繁發生。廣東沿海遭受強風暴潮影響的頻率最近10年比以前增加了1.5倍;長江三角洲地區增加了2.5倍以上。
他指出,海平面上升還導致海岸侵蝕加劇,我國70%的沙質海岸已受到侵蝕,且隨著海平面上升近年來侵蝕速度加快。目前,我國遼東灣東岸岸線,年後退速度15米左右;山東龍口至煙臺區域海岸侵蝕速度達每年6.65米;海南省海口市新海鄉1998年至2002年間,局部岸段侵蝕後退約80米。“這些侵蝕造成了當地鄉村遷移、海岸工程損毀、房屋坍塌、防護林帶消失等危害。”他説。
隨著海平面的升高,海岸工程防護標準被迫提高。據周秋麟介紹,我國20世紀按照百年一遇設計的防潮工程,已經無法抵禦天文大潮的影響。天津地區遭遇溫帶風暴潮時,會出現海水淹沒碼頭貨場的現象。
據介紹,海平面上升還帶來了土壤鹽漬化、海水入侵、淡水資源遭受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周秋麟提供的資料顯示,環渤海區域的山東、河北、天津沿海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發現海水侵蝕地下含水層,並急劇擴展,直接威脅著沿岸居民的生存。
“海洋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海洋意識的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為此,周秋麟呼籲,推動海洋學科的人才培養十分關鍵,應不斷通過挖掘海洋文化,傳播海洋知識,喚起公眾對海洋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