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吉林洮南7月12日電(記者黎雲)按照“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的總體安排,俄軍第一批參演部隊11日、12日以鐵路輸送和空中輸送兩種方式,先後抵達中方演習地域。
11日13時,第一列輸送俄軍參演部隊和大型武器裝備的專列停靠洮南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專用站臺。首批到達的地面部隊包括161名官兵、41臺指揮車和裝甲車輛。地面部隊抵達後,隨即進駐野營村和野戰車炮場。
首批參演建制部隊10日從俄羅斯格羅傑科濟站出發,到達我國綏芬河站,經海關、邊防、檢驗檢疫檢查後,運行1041公里到達演習地域。
12日12時,裝載著俄空軍92名先遣人員和物資裝備的兩架俄羅斯空軍伊爾─76型軍用運輸機,抵達中國空軍齊齊哈爾場站,首批到達的俄空軍參演部隊包括俄軍領航、通信、氣象、機械等地面指揮和技術保障人員,以及電臺、電源車等設備。中國海關、邊防部門提供了通關便利。
按演習方案,俄空軍戰鬥機群和空降兵部隊,將於13日抵達中方演習地域。在演習期間,齊齊哈爾場站是俄空軍保障基地和起降機場,承擔俄空軍飛機起降,飛行員、空降兵部隊和地勤人員的後勤保障任務。
俄軍參演部隊將在14日前全部抵達演習地域並展開準備。
探密聯合軍演野營村
新華社吉林洮南7月12日電(記者黎雲)作為中俄兩軍共同的野外宿營地,佔地14.8萬平方米的中俄聯合軍演野營村,歷時48天完成全部建設,並迎來了雙方參演部隊。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野營村,那就是——規範。
瀋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顧炳榮少將,任野營村村長。在兩國軍隊陸續進駐之時,顧炳榮向新華社記者介紹了野營村的情況。
特色鮮明,功能齊全
説野營村是一個小社會,恰如其分。
以野營村中心廣場為界,中俄兩軍營地分列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可以滿足千人同時就餐的大食堂,還有各自的超市、洗衣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露天籃球排球場。
兩軍各有一頂指揮帳篷和200多頂宿營帳篷,依序排列整齊。
一日三餐,兩軍各自開夥。我軍按照總後確定的標準伙食進行供應,參訓官兵每餐能吃到6菜一湯和兩種主食。“這個標準是全軍統一的。”顧炳榮説。
超市裏的商品名稱和價格,都用中俄兩國文字進行了標注。兩個超市裏的商品價格一致,種類稍有不同,俄軍一側的超市裏增加了一個紀念品櫃臺,俄軍官兵可以在這裡購買帶有中國元素的紀念品。
在俄軍一側,還設立了貨幣兌換點,俄軍官兵可以在這裡兌換人民幣,然後去超市購買生活用品。
通信設施也非常方便。可以撥打國際長途的電話亭,就安裝在宿營帳篷旁的路邊,俄軍官兵只需到超市裏購買一張電話卡,就可以給家裏打電話。俄軍一側還設置了一個連通國際互聯網的網吧,計時上網非常方便。
這個由彩鋼建設而成的服務保障中心用的是新技術材料,成本不高,但堅固耐用,演習結束後,還可以長期使用。
由於充分考慮到人員集中的因素,服務保障中心內通風系統很好,空氣清新。
野營村也是一個國際村。在大門內兩側,兩軍營地交界處,還設立了兩軍會晤站。會晤站是各國軍隊設置在邊境線上,用於會談會晤的場所。一村之內,設置會晤站,頗具國際特色。
環保觀念貫穿建設全過程
與以往的宿營地建設相比,環保是這次演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在野營村,不論是道路兩旁的路燈,還是宿營帳篷之間的地燈,全部採用了太陽能節能燈具,耗電量不到普通路燈的十分之一。洮南地區日照時間長,雨季少,太陽能充足,野營村在能源供應上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靠太陽能基本可以保證營區照明需求。
在可以同時容納百人洗澡的澡堂,也採用了以太陽能為主的加熱手段供應熱水。
節能技術同樣被應用到可同時容納千人吃飯的食堂內。多方位的採光設計,使食堂內窗明幾亮,早中晚三餐均可以在無燈光照明的狀態下進行。
垃圾桶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分別存放不同類別的垃圾,定時回收處理。為了美觀,野營村的垃圾桶還做成了地埋式,地面上只看到一個桶蓋。
體現環保的,還有水龍頭和廁所裏的沖水裝置,即便是把水開到最大,也看不到以往嘩嘩流水的情形。
“我們的綠化面積佔了營區面積的五分之一,光樹木就栽了200余株。”顧炳榮介紹説,營區裏栽的樹以易活、耐乾旱的灌木樹種為主,不用過多澆水。
服務管理引入社會化模式
除了參加演習的兩國軍人,野營村的居民還有地方人員——在後勤管理中,野營村引入了社會化保障的模式。
“管理人員是軍人,服務人員是地方公司派出的。”顧炳榮介紹。除了廚師外,超市的收銀員、銀行職員、營區保潔員、生活服務中心服務員,都是由非軍人擔任,由地方公司派遣,在村工作期間服從管理人員指揮。
“這樣就節約了大量兵力,使軍人最大限度地在作戰崗位上工作。”顧炳榮説,“我們在管理中,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抓好培訓和制度建設上。”管理人員每天按照標準,檢查各個服務保障崗位的落實情況,進行講評。
超市正在按照講評要求,增加一些反映中國風光、民俗的東西。比如印著天安門的明信片、畫著國畫的紙扇、京劇臉譜等。
進駐野營村的銀行工作人員為了完成好保障任務,調集了充足的現金供俄軍官兵兌換,還專門配備了俄語翻譯。
管理人員都進行了相關培訓,會簡單的俄語。村裏還請翻譯教參加演習的官兵學唱俄語歌曲。
“只能唱得形似。”顧炳榮説:“但這也足以體現出我們友好的態度。”
醫療保障按戰時要求,開設了野戰醫院。小病由各自隨隊醫務人員進行治療,重大傷病,送到野戰醫院就診。
不管是從專業的眼光,還是走馬觀花,野營村的建設水平都可以説是世界一流的野戰營地。
“應該説硬體條件達到一流了,但是不是一流,還得看我們的服務保障能力。”顧炳榮説。
新聞背景:中俄兩軍進入對方國演習的法律依據
新華社吉林洮南7月12日電(記者黎雲)和平時期,一國軍隊進入他國領土,首先要解決的是入境和駐留他國的合法性。按照國際慣例,跨國間的軍事演習,應該簽訂相關的雙邊和多邊法律文件,明確演習的法律依據、參演部隊和人員的法律地位,各方的權利義務等問題。
瀋陽軍區軍事法院律師陸海濤介紹説,中俄兩軍從2005年起舉行的代號“和平使命”的三次演習,依據的法律文件是在2005年8月,兩國國防部長在北京和莫斯科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期間其部隊臨時處於對方領土的地位的協定》,這個協定是中俄兩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的法律依據和協調行動的基本保障。
協定是在國際法的框架內,依照國際慣例制定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演習準備磋商事項、雙方責任義務、出入境管理、運輸保障、醫療保障、稅費豁免、標識設置、安全警戒、損失賠償、司法管轄、信息保密要求等內容。由於其規定了雙方互派部隊進入對方領土參加聯合軍事演習的合法性,確立了雙方聯合軍事演習期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和參演部隊的法律地位,使雙方參演部隊師出有名,行動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