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興旺的中國群眾體育——專訪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盛志國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顧涓 公兵 吳俊寬)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壯大,中國體育事業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作為體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群眾體育,經過60年的發展,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盛志國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記者: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全民健身豐富多彩。請談談目前群眾體育的發展情況。
盛志國:目前全民健身的熱潮涌動神州大地,各類健身活動遍佈城鄉,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最大特點是參與的人群廣泛,健身形式豐富多彩。各個年齡段的人,不同階層的人,都自覺參與到健身行列中。各地結合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活動,不斷挖掘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創新推出時代感強、節奏明快的健身方式。有傳統普及的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項目,也有現代時尚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網球、保齡球、輪滑等,還有登山、郊遊等休閒活動。在街頭,在公園,在居民小區,隨處都能見到健身鍛鍊的人群。許多健身活動已發展成知名的運動品牌。各種功能的健身器材也不斷被開發出來為老百姓使用,為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北京奧運會的最大社會遺産,應該説是群眾對全民健身這一現代文明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刻、理性了,群眾自覺健身的意識大大提高,體育健身已逐漸融入生活,體育鍛鍊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生活的一部分。“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成為流行的觀念。人們通過體育鍛鍊不僅追求健康,也在追求一種生活品質。從參與健身到講究科學健身,從身體鍛鍊到講究身心俱健,人們的健身理念也在與時俱進。
國家體育總局公佈的《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現狀調查公報》顯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佔人口總數比例的28·2%,2007年全國有3·4億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28·2%這一人口比例儘管和發達國家相比並不高,但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來講,足以説明目前我國全民健身參與的廣泛程度。
如果總結一下,可以把現在群眾體育的繁榮情況歸納為:全民健身的覆蓋面日益擴大、影響力逐漸增強,推動群眾體育發展的法規、政策日趨完善,群眾體育的組織網絡逐步形成,體育場地設施供求矛盾有效緩解,群眾健身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科學有效。
記者:請談談形成這樣繁榮局面的主要原因。
盛志國: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環境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下,全民健身才有了發展的前提。
黨中央對群眾體育高度重視,科學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規劃,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國務院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是我國群眾體育事業跨世紀的綱領性文件,《綱要》從提高民族素質的戰略高度,對1995年至2010年群眾體育事業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對全民健身的目標、任務、措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全民健身體系的奮鬥目標。《綱要》的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群眾體育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十四年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成績斐然。這關鍵取決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老百姓的自覺參與。尤其北京奧運會的綜合效應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健身的熱情,各級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和社會的支持,優化了全民健身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記者:請談談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具體情況。
盛志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一項在中央宏觀領導下,依靠社會全民參與的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配套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跨世紀的發展戰略規劃。為了保證全民健身計劃的全面貫徹和群眾體育的持續、穩定發展,中央將其納入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系統工程,成立了由國務院領導組成的“全民健身指導委員會”及“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全民健身科技工程領導小組”等組織,並從國家體育總局到各地分設“全民健身”的組織管理機構,構成了一個自上而下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組織網絡和管理系統。
在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方面,以“全民健身工程”為標誌的各類群眾體育設施發展迅速。目前,“全民健身工程”包括“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全民健身活動基地”、“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為公共體育設施嚴重短缺的老、少、邊、窮地區建設的“雪炭工程”等。截至目前,國家投入11·6億元,地方投入40·85億元,共建設完成了約17·71萬個農民體育健身場地,已超過國家《“十一五”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規劃》規模。全國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建設中的資金投入達到30多億元,建設“全民健身路徑”30000多條。國家體育總局還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近3億元,命名資助建設了157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41個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近5億元,在長江三峽庫區和老、少、邊、窮地區援建小型綜合性健身館318個。
各類體育組織的建設和群眾體育法規制度建設明顯加強。目前,各級體育社會團體已基本覆蓋了全國城鄉的廣大地區,遍佈城鄉社區的體育指導站和活動站點達21萬個。國家及地方政府、體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群眾體育的法規政策,目前全國已有超過一半的省、市、自治區制定和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
在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後,國家體育總局抓住契機,乘勢而上,大力唱響“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主旋律,使籌備舉辦北京奧運會的過程成為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過程,成為人民群眾增強體育意識、積極參與健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過程。從申奧成功到奧運會成功舉辦的七年,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取得重大進展的七年,是群眾體育各項基礎建設大發展的七年,是全民健身運動空前蓬勃開展的七年,也是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七年。我國群眾體育工作以構建全民健身體系為目標,積極踐行“人文奧運”理念,各級體育部門、單項運動協會、行業體協和社會各界積極動員、組織、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全民健身,把人民群眾關注奧運、支持奧運的熱情轉化為積極投身全民健身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了健康文明、蓬勃和諧的良好風尚。
記者:今年8月8日是我國第一個“全民健身日”,請談談設立“全民健身日”的重要意義。
盛志國:“全民健身日”是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設立的健身節日,是各族人民以健身的方式享受生活的節日。健身日的設立,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素質、生活質量和全面發展的高度重視,是推動全民健身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全民健身日”也可以説是政府部門對全民健身的再動員日,是廣大群眾的健身參與日和政府部門的為民健身服務日。“全民健身日”絕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集中號召、引導、展示和服務全民健身的重要契機和平臺,“全民健身日”的設立為群眾體育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泛的空間。
要通過對“全民健身日”的持續宣傳,使全社會進一步充分認識全民健身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不斷強化全民健身工作理念和群眾參與意識,形成全民健身更加濃厚的社會氛圍,使全民健身真正成為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社會投入公益的重要內容和群眾享受健康文明生活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