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六十年輝煌——體育口號之變折射中國社會進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衛宏、曲北林、單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人生能有幾回搏”、“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哪怕不是體育迷,大多數中國人仍然對這些體育口號耳熟能詳——這些體育口號一度是社會的熱門用語,借助著體育的特殊感染力和衝擊力,在數十年的傳誦與傳承中影響了幾代人。

    體育口號是烙著民族文化印記的一種體育文化,對這一特殊文化現象進行過專門研究的襄樊學院教育學院教授周紅萍説:“體育口號與標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新中國成立60年來,各個時代不同的體育口號及其演變,折射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成就和全面的觀念進步。”

    中國的世界冠軍已由“民族英雄”變為“平民偶像”,他們受社會尊崇的程度不斷降低的過程,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名運動員,拿個世界冠軍或者破個世界紀錄,也能引得舉國歡騰,甚至被稱為“民族英雄”。陳鏡開和容國團就享受過這樣的殊榮。

    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為中國打破第一個世界紀錄;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他們被稱為民族英雄,得到全國人民的崇拜。容國團“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口號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他所在的乒乓球隊不得不成立“看信班”來處理群眾來信。

    其間,中國的媒體和國民喊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口號:“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

    “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當時一窮二白,社會情緒比較低落,還有一些屈辱的歷史記憶。中國人在體育比賽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氣的作用。”中國奧委會原秘書長魏紀中説。

    73歲的魏老是新中國奧林匹克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親歷了全部10屆全運會。

    “每一個體育口號都能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從新中國成立直至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而且受到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當時的體育口號的精神實質,就是展示國威、建設祖國。”周紅萍説,“到了21世紀,中國體育乃至經濟社會發展都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時候的體育口號所體現的時代特徵與精神內涵,是全球化,是人文與和諧。”

    曾經因為一個世界冠軍頭銜而全城沸騰的北京,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前夕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並且提出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嶄新理念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

    在舉辦北京奧運會的2008年,中國運動員不但以51枚金牌獲得奧運金牌榜第一,還獲得120個世界冠軍,打破16項世界紀錄。到這一年底,中國運動員創超的世界紀錄已從陳鏡開的“1”寫到“1191”,獲得的世界冠軍已從容國團的“1”寫到“2283”。在這些數字呈幾何級增加的過程中,中國的世界冠軍雖然依然贏得全社會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民族英雄,除了少數人成為平民偶像,更多的冠軍們過著路人不識的尋常生活。

    在當選國際體育記協評選的“世紀最佳運動員”時,獲得過14個世界冠軍的李寧説:“我的祖國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而我有幸作為中國體育界的一員,向世界證明這種變化,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從“革命加拼命”到“健康重於金牌”的口號演變,反映了中國體育運動觀念的變化與進步,這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發展成果的生動寫照

    “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中國體育發展歷史中的兩句經典口號。

    1981年,中國男排在香港舉行的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中反敗為勝,力克韓國隊。北大學生熱血沸騰,自發在未名湖畔慶祝遊行,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

    “這是一種崇高的民族主義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巨大財富。”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係副主任畢雪梅説,“中國的體育口號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但是,為國爭光的精神是中國人從未動搖的基本價值觀。”

    事實上,在這種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大我”價值觀的“不變”背後,體育口號所蘊含的“小我”價值觀一直在悄然變化和進步。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喊得最響亮的體育口號就是“革命加拼命”。當時,舉國體制逐步成型,專業培訓體系下的運動員,除了“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的“三從一大”外,還有“不怕苦、累、難,思想、身體、技術、訓練、比賽過硬”的“三不怕五過硬”。到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輕傷不下火線”仍是體育界常用的勵志口號。

    畢雪梅説,新時期之前,體育在很多時候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含義,而新時期後,體育自身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比如體育與人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種進步,北京奧運會的東道主沒有提“誓奪金牌第一”,而是喊出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的口號,“健康重於金牌”的人性化理念在北京奧運會上也得到生動詮釋:中國體操隊為了李小鵬和楊威等人的健康而毅然放棄了跳馬單項比賽;身負眾望的劉翔因傷退賽後,得到了全社會普遍的理解。

    畢雪梅認為,如果把體育口號的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口號背後的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印記。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新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自信與自強;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信心不足、步子不大,要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因此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她説:“如果説前兩個階段還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認,那麼在第三個階段,也就是21世紀之初,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發展、日益強盛的中國,正在給世界一個驚奇,無論在奧運賽場還是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都已經顯得自信而從容。”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不僅僅是對發展足球運動的指導思想,更是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思想,這種理念在新中國的體育口號中貫穿始終

    中國各個時代的體育口號,有的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思想,有的是自下而上的民眾精神,有的是針對競技運動,有的是針對群眾體育,而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內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些體育口號,甚至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都包含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戰略思想。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官方”和“民間”的口號,都反映了健身運動、增強體質的理念。

    魏紀中説:“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的多功能性得到政府的不斷發掘和充分發揮,並最終落腳到體育運動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包括健康、運動、快樂、長壽等內涵。”

    正是在這種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戰略思想下,政府對體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以及逐步富裕起來的民眾有了健身條件,新中國的全民健身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半個世紀前,中國人的主要鍛鍊方式還是跑步,運動場地多是空地,器材也多是“手工”製作;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國人均體育場地超過1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達3·4億,全國社區體育指導活動站超過20萬個,農民健身場地已近18萬個……

    魏紀中説:“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是漸進式的過程。體育運動是生産力的促進因素,而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又將推動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不斷發展。”

 
 
 相關鏈結
· 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偉大成就述評:驚人的跨越
· 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偉大成就述評:驚人的跨越
· 留學潮涌六十年 理想抱負融入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
· 蔡武談新中國六十年我國對外文化工作發展歷程
· 專訪:以色列副外長盛讚中國六十年來的建設成就
· "六十年難忘的中國之聲"搜尋行動舉行新聞發佈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