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肉類食品産業60年發展歷程折射百姓生活變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從憑票買肉到“想吃就吃”
——我國肉類食品産業60年發展折射百姓生活變遷

    9月5日,觀眾在第七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上品嘗熟肉製品。當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潘耀國在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上介紹,60年前中國人年肉類消費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上升到54.8公斤,人均肉類佔有量增長12.7倍。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新華社青島9月5日電(記者王志、徐冰、劉寶森)從憑“肉票”定量買肉到“想吃就吃”,從過去年人均肉類佔有量只有4公斤上升到現在的54.8公斤……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肉類食品産業從落後到快速發展,百姓肉類消費從貧乏到日益富足,肉類食品産業60年的發展歷程折射出百姓生活變遷。

    5日,第七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暨第四屆中國國際肉類食品文化節在山東青島舉行。作為2009世界肉類組織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會上《中國肉類工業發展史1949—2009》的大型展覽,從多個角度揭示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歷程。

    舊中國時期,經濟極端落後,現代肉類食品産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上海、青島、天津、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有幾家機械化屠宰廠外,在全國基本上沿用原始落後的屠宰方式,由個體屠商和私人商戶採用“一口鍋、一把刀”的方式殺豬賣肉。衛生條件極差,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性很大。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積極關懷肉類食品産業發展。國家就肉類食品産業發展給予了一定扶持,制定了促進豬、牛、羊、禽蛋的養殖、加工、疫病防治等方面發展的相應政策和指導意見,引領産業不斷發展。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肉類消費大國,為解決數億人口的基本吃肉問題,1955年2月,我國開始實行豬、牛、羊、禽蛋商品“派養派購”政策。在此後長達30年的時間內,我國肉類食品的流通一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國營商業實行集中統一經營。

     9月5日,兩位外國參觀者在第七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如今,很多年紀大的人都還清楚地記得,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實行票(肉票)、證(副食本)制度。當時全國對豬、牛、羊、禽蛋商品實行派購的同時,對城市、工礦區和縣城居民實行計劃分配和定量供應辦法。憑票買肉是當時居民肉類消費的主要方式。

    到1985年我國取消生豬派購後,全國多數大中城市還繼續實行平價定量供應辦法。直至1992年實行市場經濟後,隨著畜禽生産的進一步發展,各地陸續放開肉類市場,才最終取消了平價定量供應。

    據中國肉類協會的提供的數據,1949年,我國生豬、牛、羊存欄量分別只有5775.2萬頭、4393.6萬頭、4234.7萬頭,到1977年分別增長到29177.7萬頭、7039.8萬頭、16135.7萬頭。1952年全國肉類人均佔有量只有5.95公斤,到1978年增加到9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肉類食品産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快速發展。1981年,全國肉類總産量為1260.9萬噸,1990年增長至2857萬噸,2000年增長至6125.4萬噸,2008年增長至7278.7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産國。

    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鄧富江説,近年來,我國肉類禽蛋生産總量和人均佔有總量穩步增加,肉類禽蛋交易規模不斷增長,市場供給穩定充足,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在本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暨第四屆中國國際肉類食品文化節上,來自國內外的1000多家肉類企業踴躍前來參展。展會上,雙匯、金鑼等眾多中國知名品牌肉類企業為百姓帶來了各種豐富的品種肉類。

    前來觀展的青島市民王建軍説:“現在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僅早已不用為吃肉而發愁,而且品種越來越豐富,豬、牛、羊等各種肉一應俱全。比如從一頭豬身上,就能分割出幾十種,而且吃得更安全放心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潘耀國説,60年前中國人年肉類消費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達到54.8公斤,人均肉類佔有量增長了12.7倍,肉類消費正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高。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各種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卻肉、小包裝肉、半成品肉、熟肉製品消費比例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無公害、綠色、有機豬肉,折射出百姓生活的變遷。

    9月4日,在山東諸城的一家超市熟食櫃臺前,售貨員在整理熟肉製品。日前,世界肉類組織主席帕屈克·摩爾在青島舉行的2009世界肉類組織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上表示,全球豬肉消費量預計將以每年近2%的速度增長,中國成為世界肉類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2008年,中國肉類生産達到7279萬噸,佔世界肉類總産量的29%,居世界之首,其中豬肉總産量為4620.5萬噸,約佔世界豬肉總産量的46%。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我國肉類加工業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得到持續發展

    新華社青島9月5日電(記者 牛曉民、蘇萬明)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鄧富江在此間召開的“世界肉類組織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上介紹,我國肉類加工業正處在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隨著産業集中度提高,區域佈局逐步改善,我國肉類加工水平穩步提升,品牌效應日益增強,規模效益更加明顯。

    鄧富江表示,我國肉類加工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取得了較好發展。主要表現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8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肉類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為3096家,比上年增加249家;工業資産總額達到181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5%。詳細>>>

我國畜牧業經60年發展壯大由“副”變“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畜牧業的生産規模不斷擴大,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目前,市場上各種畜産品供應充足,花色品種豐富多彩,為改善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8年全國肉類産量達到7278.7萬噸、禽蛋産量2701.7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奶類産量3781.5萬噸,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肉、蛋、奶佔有量分別達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而1949年,我國人均肉、蛋佔有量分別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類人均佔有量則更少。詳細>>>

 
 
 相關鏈結
· 生活提示:購買肉類食品應察"顏"觀"色"過五關
· 商務部關於保障肉類食品安全和市場穩定的通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