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教育譜新曲
──教師節聚焦五大自治區教育發展巨大進步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李菲、丁可寧)9月10日,中國第25個教師節。民族文化宮“內蒙古廣西寧夏新疆西藏自治區成就展”館內,遊人如織。一幅幅圖片,一組組數據,讓觀眾真切感觸到五大自治區教育事業不斷前進發展的強勁脈搏……
中午,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近百名大一年級學生走進了內蒙古自治區展館。伴著講解員的解説,人群中讚嘆聲此起彼伏:“內蒙古大學不但漂亮,還非常具有學術氣息!”“內蒙古自治區小學生都可以在語音教室上課,教育硬體設施真先進!”不停拍照、記錄的學生張宇宸感慨地説:“眼看圖片,耳聽介紹,我能深切感受到自治區內我的同齡人幸福的學習生活。”
提起教育條件的改善,擔任內蒙古成就展館解説員的蒙更陶格斯更有親身體會。這位26歲的蒙古族姑娘是內蒙古大學英語系三年級研究生。“2006年時,內蒙古大學英語學院還把文學和語言學專業學生聚集在一起授課。而現在學科分類更細緻,我們根據自身興趣可選擇的課程非常多。這幾年內蒙古教育發展的腳步真快啊!”她興奮地説。
新中國成立以來,五大自治區優先發展民族教育,目前已逐步形成比較完整、具有鮮明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
在內蒙古,全區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高等教育跨入大眾化階段,全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達到31.67萬人,研究生達到10722人,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新疆,近三年來國家和自治區累計撥付學前“雙語”教育經費6.06億元,使33.3萬人次少數民族學前幼兒受益。2008年,28個內地城市辦起了新疆高中班,招生規模達5412人;
在寧夏,首創義務教育“三免一補”,將國家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擴大。並創辦六盤山高級中學和寧夏育才學校,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
在西藏,40余所各類科研機構相繼建立。小學、初中學生每學年“三包”經費逐步增加到1300元和1450元。
在廣西成就展館內,記者遇到了22歲的卜麗莎,她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目前作為交換生在中央民族大學學習漢語和佛教。當聽説廣西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並開創“雙語”教學時,她不住讚許:“中國各個自治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乎我的想象。開創‘雙語’教學的民族政策非常正確合理,這對於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研究、發展、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極有必要。”
目前,廣西全區共有民族小學200多所,民族中學67所,民族高等院校4所。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的張瑩對記者説,涉及東南亞文化、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課程都能在大學裏學到。“了解民族文化,推動經濟發展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職責。富有民族特色的自治區教育事業一定會蒸蒸日上,取得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