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步伐加快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胡浩、吳晶晶)記者日前在走訪中國科學院時獲悉,中科院加快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在人口健康與醫藥、戰略生物資源、現代農業科學和工業生物技術等四大領域研究中,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科技成果已投入應用階段。

    據介紹,針對我國人口健康與醫藥領域的國家需求,中科院從基因組科學、蛋白質科學、重大疾病機理、重大傳染病與新生傳染病防治、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生殖與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認知與心理科學、營養科學、創新藥物研發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由中科院研發、轉讓並在市場上銷售的藥物達120種,産生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新藥。在SARS防控中,中科院完成了SARS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開發了早期、快速診斷試劑盒,解析出系列病毒蛋白質結構。

    中科院組織編研的《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志書,建立了植物物種覆蓋較全面的國家科學植物園體系。由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功建立的天鵝洲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群體和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繁殖群體,是世界上對鯨類動物進行遷地保護的唯一成功範例。

    在現代農業科學領域,中科院不僅在植物生長、發育及環境調控機理、作物基因組以及動物遺傳進化等基礎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植物新品種培育、水産養殖和生物農藥等方面也有效地將研究成果在實踐中轉化。雜交培育出的小麥“小偃6號”累計推廣達1.5億畝,增産40億公斤。京秀、北玫等20多個抗寒、抗病釀酒葡萄新品種已經推廣70多萬畝,年創效益40億元。“大連1號”雜交鮑成為國家級新品種,年産1.5萬噸,直接經濟效益30億元,“中科紅”海灣扇貝産量佔我國扇貝養殖産量的70%。

    在工業生物技術領域,中科院通過承擔國家項目和加強産學研合作推進科研成果的産出及轉化,與國際國內多個企業、大學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如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上海木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所與華北制藥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據了解,中科院開發的垃圾綜合處理技術通過合作實施産業化後,完成了每天400噸至500噸的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系統。

中科院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胡浩、顧瑞珍)記者日前在走訪中國科學院時獲悉,建院60年來,特別是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加強國際合作戰略佈局,創新合作模式,國際合作得到迅速發展。

    自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對外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合作形式不斷創新,國際合作從一般的人員交流發展到雙方共同醞釀合作項目;從項目合作進而實行共建聯合研究機構;從單方受益逐漸過渡到合作方雙贏或共贏的局面。

    有關負責人説,近年來,中科院梳理了國際合作思路,明確了國際合作政策及重點科技領域,堅持以發展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核心,促進與國外重要國立科研機構、著名大學和跨國企業的多種形式的合作,努力引入新的科學思想和先進管理理念,凝聚和培養創新人才,緊密結合重大科研項目和重要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提高中科院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科技合作能力。

    按照從“人員交流、項目合作”,到“所級合作、共建中外聯合研究機構、合作研究基地與創新團隊”的新合作模式,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合作建立了青年科學家小組和夥伴小組,採取國際化的管理和評估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公開擇優聘用優秀青年科學家擔任組長,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學術帶頭人。1997年,中科院與法國合作,成立我國與法國合作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層面上的基礎研究聯合實驗室“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

    在堅持“引進來”建立聯合研究機構的同時,中科院還積極探索“走出去”的國際合作新途徑。 2007年12月,中科院和新加坡媒體發展局在新加坡設立了“中國——新加坡數字媒體研究院”(CSIDM)。這些聯合研究機構的建立,有利於吸收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成功經驗,促進中科院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

    通過積極支持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所進行國際合作,中科院建設了一批大科學裝置,開展了一批國際科學計劃,對於基礎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改建,合肥托卡馬克裝置的升級,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等都廣泛引入了國際合作,中外科學家聯合解決關鍵性技術難點。

    此外,中科院參與重大國際科學計劃,加強引進與培養優秀科技創新骨幹和青年人才,積極舉辦重要國際會議,並大力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交流,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擴大了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

中科院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胡浩、顧瑞珍)記者日前在走訪中國科學院時獲悉,建院60年來,特別是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加強國際合作戰略佈局,創新合作模式,國際合作得到迅速發展。

    自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對外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合作形式不斷創新,國際合作從一般的人員交流發展到雙方共同醞釀合作項目;從項目合作進而實行共建聯合研究機構;從單方受益逐漸過渡到合作方雙贏或共贏的局面。

    有關負責人説,近年來,中科院梳理了國際合作思路,明確了國際合作政策及重點科技領域,堅持以發展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核心,促進與國外重要國立科研機構、著名大學和跨國企業的多種形式的合作,努力引入新的科學思想和先進管理理念,凝聚和培養創新人才,緊密結合重大科研項目和重要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提高中科院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科技合作能力。

    按照從“人員交流、項目合作”,到“所級合作、共建中外聯合研究機構、合作研究基地與創新團隊”的新合作模式,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合作建立了青年科學家小組和夥伴小組,採取國際化的管理和評估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公開擇優聘用優秀青年科學家擔任組長,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學術帶頭人。1997年,中科院與法國合作,成立我國與法國合作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層面上的基礎研究聯合實驗室“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

    在堅持“引進來”建立聯合研究機構的同時,中科院還積極探索“走出去”的國際合作新途徑。 2007年12月,中科院和新加坡媒體發展局在新加坡設立了“中國——新加坡數字媒體研究院”(CSIDM)。這些聯合研究機構的建立,有利於吸收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成功經驗,促進中科院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

    通過積極支持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所進行國際合作,中科院建設了一批大科學裝置,開展了一批國際科學計劃,對於基礎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改建,合肥托卡馬克裝置的升級,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等都廣泛引入了國際合作,中外科學家聯合解決關鍵性技術難點。

    此外,中科院參與重大國際科學計劃,加強引進與培養優秀科技創新骨幹和青年人才,積極舉辦重要國際會議,並大力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交流,促進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擴大了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

 
 
 相關鏈結
· 中科院60年發展道路:科技領域崛起“中國力量”
· 60年來中科院建成一批代表我綜合實力大科學裝置
· 航天局長到中科院空間中心檢查探月工程二期工作
· 中科院副院長會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代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