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痛並快樂成長——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生活探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1月9日電(記者 馬姝瑞、周相吉)深秋的一個傍晚,安徽省含山縣陶廠鎮童宋村一塊棉花田裏,12歲的女孩鄭如夢身背麻袋,趕著天黑前的最後一縷光亮,小手上下翻飛地摘著棉花。漸漸地,麻袋鼓了起來,鄭如夢抿了抿嘴唇轉過身,翻看了一下麻袋裏的“勞動成果”,又掂了掂麻袋的重量,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水,滿意地笑了……

    鄭如夢是含山縣2萬名普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據了解,目前安徽全省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已經超過1000萬,他們的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個和小如夢一樣的留守兒童。

    這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一般由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友“代管”,有的甚至不得不像鄭如夢一樣要幫著大人干家務、幹農活。好在安徽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注意到留守兒童問題,並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給予了必要的關心和愛護。

    國際兒童日來臨前,記者走進鄉村,探訪了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等情況。

    “我還是想爸爸媽媽,什麼時候不過年也能見到他們就好了!”鄭如夢告訴記者的心思透露出留守兒童的共同心聲。

    儘管在成長中漸漸養成了堅強、自立的性格,但父母親情的缺失、難以排除的孤獨感,還是當前留守兒童監護教育中面臨的最嚴峻考驗。全國婦聯關於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就顯示,缺少照顧、缺少保護、缺少親情、缺少指導、缺少關懷,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長期面臨的問題。

    怎麼才能讓這些被迫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們有一個不孤獨的童年,和一個時時刻刻“有人應聲”的熱鬧之家?在安徽農村,諸多有益的嘗試正在進行。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這裡常年在外務工的有7萬多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有留守兒童7603人,佔學生總數22.4%,其中小學生4410人。

    7年前,涇縣退休幹部王直創辦了面向留守兒童的助教中心,對留守兒童集中供養托教,1100人次的留守兒童已在助教中心生活、學習。

    “這兒和家裏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人多!想聊天兒隨時有人跟我説話,想玩耍時小夥伴們那麼多,有什麼不愉快馬上就告訴老師。每天吃飯、上學、放學、自習、睡覺,哪怕是洗衣服、上廁所,不管我做任何事都有好多老師和小朋友在身邊,特別好!”生活在涇縣王直助教中心的12歲小女孩董知瑜對集體生活的喜愛溢於言表。

    看著12歲的小知瑜快樂的樣子,人們不會想到,這個小姑娘在過去的時光裏,曾經歷了母親突然病故,父親為了支撐全家生活而常年外出打工對她疏于照顧的“不幸”。

    孤獨的童年從進入助教中心開始有了轉變,原本不愛説話的小知瑜在一大群夥伴的感染下,開始跳舞、運動、結交要好的小朋友,還喜愛上了演講。在今年六一兒童節聯歡會上,小知瑜代表助教中心的小朋友們再次拿起了演講稿。聲情並茂地表演和稚嫩的童聲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大大地激發了她的自信。

    事實上,不止是王直助教中心,在安徽農村基層,一大批熱心人士進行留守兒童助教模式的嘗試。涇縣孤峰中學原校長退休後辦起了“助教家庭”,接納了40多名中小學生住宿就讀;退休教師柳竹英在本村辦學前班、輔導班接納了20多名留守兒童;昌橋鄉的建築隊長王崑崙興建德育教育中心,聘請教師專門輔導留守初中生100多名。這些社會力量參與助教活動,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做了有益的補充。

    在採訪中,基層教育工作者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紛紛表示,留守兒童的實際教育情況是“上學的比不上學的好、上課比不上課時好”。由於家庭教育環境的特殊性,留守學齡前兒童教育以及留守中小學生課餘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這些留守孩子教育面臨的兩項關鍵難題。

    “我們調研了解到,除了在學校上課的時間外,大多數留守兒童課餘和假期時間都是在電視機前消磨掉的,精神生活、文體活動匱乏。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更‘落單’,許多家長不得不把學齡前的孩子送到一年級‘常年’就讀。”含山縣團委書記郭傳保説,“從2008年1月開始,我們便編制了這一‘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項目,建成了15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彌補留守兒童的教育失衡。”

    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裏,這些“家長”為孩子提供了固定的學習、生活、娛樂場所,讓他們不上學、不上課的時候也有一個好去處。

    含山縣78歲的歐澄裁是安徽省三大兒歌作家之一,也是含山縣仙蹤鎮大歐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家長”。

    “每到週末和假期,附近村子的小孩子們便結隊到我家來,朗誦兒歌、看動畫片、做遊戲、下棋、打球,這已經是留守兒童之家的固定活動。”結合兒歌作家的特殊身份,歐澄裁在自己的家裏為留守兒童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記者看到,在歐澄裁家設立的這一“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裏,球類、棋類、電視、圖書等物品一應俱全,每日的活動內容包括誦讀兒歌、看經典動畫片、體育活動等。

    11歲的潘宗亮靦腆地説:“在家只有一個人,玩不起來。在這兒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有意思多了!”在他的身邊,有一群小夥伴環繞著,其中有幾個才四五歲的“小小朋友”。“他們還需要我照顧呢!”小宗亮擺出一副“大哥哥”的樣子自豪地説。

    郭傳保告訴記者,含山縣不久將在已有的15家“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基礎上,進一步規範完善,既注重擴大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覆蓋面,又加強建設管理,真正發揮“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

    “我們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留守兒童會成長得更健康、更自信、更快樂!”郭傳保説。

貴州黔東南為留守兒童招募“代理家長”

    新華社貴陽11月9日電(記者 婁辰)9歲的苗族女孩楊雪梅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二小二年級的學生。她有兩個父親:一個親生父親,一個“代理父親”。她的親生父親楊玉軍到浙江打工8年了,母親也外出打工6年。楊玉軍夫婦每年只回家一次,楊雪梅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由“代理父親”負責。

    據黔東南州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今年3月公佈的全州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像楊雪梅這樣的“留守兒童”,全州有22.2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總數的35%。

    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撫慰,且代理監護人大多為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祖輩親屬,監管難以到位,帶來一系列問題。

    為深入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貴州省黔東南州從今年5月起,面向社會公開為留守兒童招募“代理家長”,從生活、學習、思想教育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幫扶。

    據黔東南州團委職員服務部副主任文佳宏介紹,“代理家長”可為個人、家庭,也可為單位、組織、協會等,其中心理醫生或有輔導經驗的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共青團幹部、在職教師、教育子女有成功經驗的家長優先考慮,可採取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多幫多等方式靈活與留守兒童結對。結對成功後,“代理家長”將履行家長的部分職能,在思想、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對結對的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包括逢年過節、兒童生日和孩子見面,每個月和孩子通電話、寫信、見面、談心、探望等內容。

    楊雪梅在這次公開招募活動中找到了貴州省農業機電學校教師劉輝作為“代理家長”。劉輝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一點幫助,“是我應盡的義務”。

    楊雪梅58歲的奶奶説,孩子脾氣不好,“不聽話,倔得很。有了‘代理家長’之後,好多了”。

    文佳宏介紹説,截至目前,全州已公開招募到600多名“代理家長”,同1000多名留守兒童結成了幫扶對子。

    “這項工作還將開展下去,並會總結以前的經驗,爭取把這項工作開展得更好,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成長的環境。”文佳宏説。

農民工子女:渴望拉近與城市的距離

    新華社廣州11月9日電(記者 賴少芬)11歲的劉睿從四川老家轉學到廣州大道南小學後,已經在廣州生活了3年多了,漸漸習慣了這裡的一切。“我覺得自己是廣州市民,唯一不同的是我還不會説粵語。”劉睿説。

    劉睿的父親在東莞打工,母親在廣州開一家小店,平時很晚才回家。懂事的劉睿經常在放學後到市場買菜,淘米下鍋後,等母親回家炒菜。“現在物價太高了,我希望油價、菜價、肉價都能便宜一點,減輕一下家裏的負擔。”劉睿説。

    升學的壓力給正在上六年級的劉睿帶來了很大煩惱。“我的數學成績不好,可能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劉睿説,但她的硬筆書法不錯,還曾經拿過獎,希望這個特長能為自己加分,最好也不用因為外地戶口而交借讀費,為家裏省下一筆費用。

    對於外地學生在廣州讀書要交借讀費和學雜費,劉睿一直覺得“不公平”,這也是讓她感到和這個城市還有距離的原因。“新學期發書的時候,本地同學的書上印著‘本書由政府免費提供’,但我們的書卻要自己交錢。外地學生跟本地學生還是不一樣,如果能一樣對待就好了。”劉睿説。

    到廣州讀書後,劉睿已經很少回四川老家,只是偶爾回去看看爺爺奶奶。劉睿説:“廣州的空氣沒有我們老家好,但我還是很喜歡這裡。我想以後我都會留在廣州,希望能快點學會説流利的粵語,使自己更像一個廣州人。”

    除了學會説粵語,劉睿心裏還有一個“遙遠的夢想”,她希望以後在廣州能有一個固定的家。“我們總是在找更便宜的房子,今年就已經搬了兩次家。”劉睿説,“我很想有一個自己的家,不用老是搬,最好離學校近一點。這樣我不用走太遠的路,又可以省下坐車的錢。”

 
 
 相關鏈結
· 關愛留守兒童:全國影視文化送溫暖行動會議召開
· 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人
· 全國工會積極幫助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子女上學就業
· 政府一直牽掛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裏上學的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