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譚浩、王宇、賈楠)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出了一張特殊時期的“就業考卷”,考試成績如何,數字是最好的回答——
今年1至11月,城鎮新增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13%、96%和146%。到11月底,全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3%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數字也折射出中國“就業難”的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截至10月底,各地登記的180萬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尚有近50%未實現就業;從就業群體看,30%-40%的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屬於靈活就業,部分已就業農民工崗位不穩定、收入降低……
2009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就這樣始終貫穿著數以千萬計的普通百姓生活,也讓他們在或喜或憂之間,深切地體會和感受著中國從未有過的“就業之癢”。
大學生就業:88%,一個可以企及的目標
【最新動態】截至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同比基本持平。到10月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3%,距離年初預期88%的目標只有5個百分點。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高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化:下基層、去部隊、赴重點行業、到西部邊陲……
12月9日,太原五一廣場東側,人才大市場。
一大早,一樓和二樓的兩個開放大廳裏已經擠滿了應聘者。幾排長長的招聘桌後,張貼著用人信息。其中,多數職位都標明了“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
郭雪嬌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到這裡了。一年多以前,郭雪嬌畢業于河南焦作師專國際貿易專業;兩個月前,為了跟家人團聚,她辭去了在河南一家貿易公司的工作,回到太原。從那時起,太原人才大市場成了她每週必來的地方。
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理想的工作卻一直無法落實。“穩定、環境好的工作往往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或者英語六級,這些我都不具備;剩下的工作多數是前臺、銷售一類,這些工作要麼待遇太低,要麼需要很廣泛的人脈。”郭雪嬌説。不過,她也承認,能力在找工作過程中非常重要,一個師姐什麼證書都沒有,但憑藉良好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深圳幹得不錯。
“蟻族”“啃老族”“被就業”……在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之下,大學生就業似乎比往年更難,和郭雪嬌相似,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讓不少“天之驕子”感到“越來越迷茫”,而這些新名詞也成了他們中不少人的真實寫照。
形勢的確不容樂觀--
3月,北京。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往年大學生就業比例36%左右,如果按照現在準備找工作的學生人數計算,大概只有300萬學生能夠找到工作,另外將近500萬大學生面臨著如何就業的問題。
7月,北京。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透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但同時也存在“被就業”現象,將“對畢業生就業率作假實行一票否決制”。
11月,寧波。“雖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已經回暖,不過明年就業形勢還比較複雜,不容樂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主任司益磊在“2009秋季全國人力資源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活動啟動儀式上説。
……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困難,國務院辦公廳早在年初就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發出通知,通過一系列政策杠桿,努力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中央部門組織了大量基層就業項目--吸納20萬大學畢業生到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工作,選聘兩萬名“村官”到各地基層黨支部村委會工作,安排5萬至7.5萬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設崗位,提供“三支一扶”(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計劃2萬多個崗位,選派1萬名應屆畢業生服務西部……此外,各個高校也不惜“動員千軍萬馬,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深入各行各業挖信息、找崗位。
各地各部門紛紛想盡辦法,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為他們尋找落腳點。
【專家回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建議,大學生畢業應該樹立先就業再擇業觀念。要想乾大事,必須先幹好小事。但內心一定要有改變自我、改變現狀的強烈渴望,這樣不論將來是為別人工作還是自己創業,成功遲早都會到來。
農民工就業:總體平穩 要求趨高
【最新動態】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春節前,約有50%的農民工踏上返鄉之路。而眼下,農民工外出人數恢復到去年同期95%左右的比例,且絕大部分找到工作,就業形勢總體上平穩。
今年下半年,不少媒體刊出這樣的大幅標題--中國東南沿海甚至西部的重慶等地再現“用工荒”!
2009年,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從打不到工的“民工慌”到招不到工的“用工荒”。農民工們也從這忽上忽下、忽冷忽熱的市場變化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就業之癢”……
四川省安岳縣的80後農民工蔡志偉對自己的評價是適應能力超強。他的例證是,在家鄉也好,在廣東也好,幹保安也好,進工廠也好,他都能接受。四五年間,他已經換了不下七八種工作了。
如果説,在過去以普工、低附加值産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蓬勃發展時,“隨遇而安”的蔡志偉還能夠在沿海地區與老家之間遊刃有餘地穿梭,那在經濟波動週期越來越短,産業升級轉型不斷加速的新形勢下,他的空間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小--
一方面,是出去的路將更加艱難,始終停滯不前的技能水平必然與沿海新興産業發展要求的距離越來越遠。另一方面,回家的路也不會平坦。西部大開發不斷向縱深推進,在就業機會大幅增加的同時,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目前已經出現了東部農民工西移的情況。
據成都市最大的勞務市場--九眼橋勞務市場負責人證實,目前已經出現這種情況:部分技術工種如泥瓦工、建築工等,企業開出5000元高薪,卻很難招到人,大量農民工只能望之興嘆。
“現在我們對農民工的要求提高了,不像以前就是泥瓦匠,現在也要求他們有技術,具備一些證書、證件。”山東濰坊市三建集團工會主席段景芳説。
對於未來的就業實力和眼下的就業機會之間的關係,更多的農民工不是不了解,而是有所顧慮。今年36歲的四川巴中農民工鐘明給記者算賬:與其交幾百元培訓費,等幾個月時間,不如出去打工,馬上就能掙到錢。
像鐘明一樣的農民工有“慌”的理由:培訓不能馬上見效益,但娃娃的學費,修房子的錢都“火燒眉毛”。“鐘明們”的選擇清晰勾勒出了多年來農民工遷徙的路線---沿海機會多,就去沿海,找不到工作又回到家鄉;機會來了,再毫無改變地又出去,如此週而复始。
“農民工就業嚴峻形勢並未根本改變,如果不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只顧眼前利益,將得不償失。”武漢大學教授陸偉説,而國際金融危機,成了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的一個契機。
一些地方針對農民工返鄉大潮,採取多種措施為他們積蓄能量、創造就業機會--
勞務大省河南對免費幫助一位農民工找到工作的就業服務機構,政府給予100元的職業介紹補貼,青年農民工還可享受學分制或者學分銀行制;
山東通過集中培訓,打造“沂蒙紅嫂”、菏澤“天將保安”“天巧焊接”等在全國有知名度的勞務品牌,帶動輸出50萬多人,創造勞務收入近10億元;
遼寧省採取普惠制培訓,向有求職意向的農民提供月嫂、美容美發、插花、焊工等手藝培訓,甚至免費提供住宿;
……
河南省固始縣黎集鎮的趙小龍是接受返鄉培訓的受益者,“憑力氣就能找個活幹,曾是我們的普遍想法。這回失業讓我認識到,技能上去了,收入才能上去。”
【專家回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認為:農民工擔心失去寶貴的就業機會完全可以理解。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應該靈活些,如果現在找到了待遇好且穩定的工作,丟下正在進行的培訓也不是不可以。但從長遠來看,培訓是必要和必須的。當然,培訓的方式是多樣的,並不一定要扔下工作,回到老家來參加,關鍵是要有一個不斷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觀念。
安置困難人員就業:政府花錢“買”崗位
【最新動態】到11月底,全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已經完成了4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95%。14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就業,完成全年目標的146%。如今回頭再看,今年城鎮月新增就業數已畫出了一條穩步向上的曲線。
經濟下行,對百姓生活帶來的直接衝擊就是就業空間縮小。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帶來的嚴重衝擊下,“4050”人員、殘疾人員、低收入家庭人員、被徵地農民和長期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究竟是怎樣度過的--
在合肥。
廬陽區海棠街道的20多位有創業意向的下崗職工、就業困難人員正式進入社區創業實訓“基地”拜師學藝。
為了鼓勵城市下崗職工及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創業促進就業,合肥市選擇了70家企業作為創業實訓基地,為有創業意向的城市困難人員提供“手把手”的創業指導,並提供創業資金補貼。
在西寧。
今年3月,王麗婭下崗了。“家裏經濟條件本來就不好,金融危機來了,今後這日子可咋過啊。”心焦如焚的王麗婭和丈夫商量後,想發揮自己做過銷售和服務的優勢,開一家鮮花店。
勞動就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了解到她資金不多、管理經驗不足的難處後,讓她參加了政府舉辦的創業培訓班,還建議他們向勞動就業部門申領一筆扶助資金。經過幾個月的用心經營,王麗婭的花店逐步走上正軌。她感慨道:“如果沒有政府的好政策,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創業起家的。”
……
為了幫扶就業困難人員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政策--
上海市規定:本市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等用人單位吸納經認定的“就業困難人員”,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將獲得一次性補貼每人每年5000元-10000元;
海南省通過擴大公益性崗位開發範圍、提高公益性崗位補貼限額和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會補貼標準,延長公益性崗位補貼時間等方式,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青海省開展以“就業援助你我他,真情相助渡難關”為主題,以“送政策、送服務、送崗位、送補貼”為內容的幫助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就業援助系列活動;
……
對就業困難人員,不僅要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還要支招如何自主創業;不僅要提供直接幫扶,更有間接支持。“為了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中央政府和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前所未有。”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介紹,以“五緩四減三補貼”政策為例,到10月底,全國共幫助困難企業減輕負擔338.5億元,受益企業162萬戶、職工6100萬人……
【專家回應】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説,對於城市中困難群體的就業,政府應該做到應保盡保,對部分公益性的崗位,比如保潔、保安等工作,政府將給予就業補助,給困難人員買崗位,有利於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這不失為一種良策。但同時,有關部門還應該下力氣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從“找工慌”到“用工荒”--就業市場中的聲聲嘆息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王宇、譚浩、賈楠)來自湖南衡陽的28歲農民工高玉泉,在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轉悠了兩個小時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而這已是高玉泉本週第三次來這裡。“想想家裏不到兩歲的孩子和每月好幾百塊錢的房租,真是有點慌。”
這時,在距離廣州不到一小時車程的佛山一家工廠裏,港資企業老闆陳錦波也有點坐不住:“訂單已經接了,但合適的工人還沒有招夠。”
一邊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一邊是招不到合適的工人,“找工慌”與“用工荒”這一矛盾的背後,凸顯出怎樣的問題?
“找起工作來感覺就像沒頭的蒼蠅一樣慌”
看上去體重不到100斤的高玉泉來廣州打工已經第10個年頭,先是做過一陣子服務員,後來一直給人開車,換了不少地方,但收入始終不高。在招聘會現場,有關司機的招聘信息他都記錄了下來。
“現在的薪水比剛來時候要強,但想找再好一點的就很難,因為人家嫌你沒技術。”小高心裏的好工作是在碼頭港口開機車,這樣的工作掙的自然多,但技術要求也高。
“前段時間有家大工廠來招開機床的工人,開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資,人家圖紙一攤開,那應該是個機床構造圖,齒輪、軸承、螺栓什麼的都在上面畫著,只要會看圖,馬上就進工廠。可那東西沒幾個人懂啊,人們圍上去又立馬散開。”小高説。
比小高還要慌的,是當下高校裏幾百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我們找工作已經兩個月了,參加了好幾場招聘會,但能面試的沒有幾家,還都要求有工作經驗。再這麼找下去明年就該加入‘蟻族’行列了。”在週末一個專門針對北京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會現場,工科院校畢業生李強焦慮地告訴記者。
“也知道好的技工掙的比白領多,但説實話,一是學校沒教給你這個技能,二是不願意上了大學回頭再去做工人。念了這麼多年書,如果最後找了份專科生都能做的工作,這樣的結果我沒法接受。”小李説。
“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在製造業領域,沒有一定技術不可能找到合適工作;而業務員、文員領域已經有些飽和,包括畢業生等大多數求職者都衝著這個來,僧多粥少,這麼個找法不慌才怪。”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説。
“你拉走我的人,我再拉走你的人,技工就是這麼缺”
在廣東小家電製造領域摸爬滾打20多年的陳錦波,現在最發愁的不是訂單問題,而是怎樣找到更多熟練技工。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這家企業年初時訂單量比往期下降兩成,但下半年訂單量開始回升。變化的不僅僅是訂單數量,“現在我們的客戶需求有了改變,根據要求,我們現在要生産更高標準的咖啡壺,這需要大量有經驗、懂電工的工人。”陳錦波説。
“行業發展的速度比市場提供人才的速度要快得多,我做這行業很多年,現在感覺技術工缺口不斷加大。”陳錦波説。
有同樣感慨的不止陳錦波一人。“月薪8000元也難求一名合適的技工!”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地毯大王”李成日急切地描述自己的招工感受。
“中、高級技工是稀缺人才,企業寧願在市場招聘或是從其他廠子裏挖人,因為自己培訓成本太高,把一個普通工人培育成一個可以看懂圖紙的高級工人,不僅需要一定的週期,而且企業還要為之耗費大量的資源。”張寶穎説。
“我們也從技校招過畢業生,但幹了一個月就都走光了。廠裏的工作學生娃不是幹不了,就是不想幹。目前的情況是,市場上的高級技工就是那麼多,企業招人不是你拉我的人,就是我拉你的人。”廣東合成五金塑膠製品廠副廠長潘志華説。
“現在都在説升級,最該升級的是人才升級、就業升級”
隨著經濟轉暖,技工荒已經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從珠三角到長三角不斷凸顯出來。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經濟學會會長王珺分析指出,企業産業升級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的提高,國內就業市場當前不僅經歷著失業的考驗,其內部結構性失衡問題也愈發顯現出來。
王珺的觀點得到張寶穎的印證。“近期我們中心做過兩組調查,一個是對600家製造業企業的招聘信息進行分析,其中40%以上的企業要求應聘者有技工證;同時我們還對5000名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只有10%的農民工有技工證。”
“技工需求量大增,而市場提供的成熟技工量卻停滯不前。國家提出産業結構升級,現在來看,最該升級的是人才升級、培訓升級、就業升級。”張寶穎説。
“那些高級技工,至少需要在技校學上幾年,然後還要在廠子裏摸爬滾打好幾年。我身邊老鄉大多是初中畢業沒啥技術,在工廠拿1000多塊錢的普工想要做到高級技工,幾乎不可能。”高玉泉説。
專家認為,要在勞動力輸出地對打工者進行完整的培訓,院校則要進行與大學生就業關係更密切的課程,政府和企業則應完善培訓的階梯,實現就業的升級,“找工慌”和“用工荒”這組矛盾現象才有可能得到緩解。
從畢業到就業,橋在哪?--透視大學畢業生尋覓“工作經驗”之惑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賈楠、譚浩、王宇)早晨7時50分,離上班還有10分鐘,見習生李成林來到車間,戴上安全帽,擦拭操作臺,查看當天的生産計劃,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負責的是拖拉機最終傳動的裝配,就是安裝拖拉機後橋和車輪的連接部分。壓床啟動了,安鎖片、鎖螺母、涂密封膠並用平衡吊將最終傳動安裝到後橋殼體上……一個個動作熟練到位,有條不紊。
然而,5個月前,鎖螺母這道工序卻讓李成林有些頭疼,往往要調試3、4次才能達到要求。那時,他剛剛來到山東福田雷沃國際重工公司。
今年前幾個月,與全國成千上萬名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樣,東北農業大學大四學生李成林整天為找工作奔忙著。
“聽説哪兒有招聘會,我們就去。數不清投了多少簡歷,經常是10份、20份成批量地打印……”李成林説,然而,由於“不是名校出身,80%的公司不理我們,簡歷投過去以後,沒有回音。”
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影響,2008年以來,許多企業都收縮了招聘計劃,這讓來自山東農村的李成林感到分外焦慮。
“對於農村大學生的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供孩子上大學,在城裏找份好工作,將來有個安穩的家。可是我上了16年學,如今‘畢業等於失業’,感情上對不起父母。”
焦慮的不僅僅是李成林。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會計專業的小林將於2010年畢業,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她和同學們不得不提前關注起了招聘信息。
“現在工作不好找,很多單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一聽我們是應屆畢業生,就説不行。”剛剛走出人才市場的小林説,在這場招聘會上,多數職位都標明“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
對於十幾年間走慣了“從家門到校門”這條路的高校應屆大學畢業生,“工作經驗”成了他們求職途中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要邁過這道“門檻”,辦法只有一個--見習。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大力組織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並提出拓展一批社會責任感強、管理規範的用人單位作為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基地。從2009年起,用3年時間組織100萬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見習。
與此同時,一些知名跨國公司規範的實習生項目,如“藍色之路學生實踐計劃”“林宗緯紅領帶計劃”等,受到大學生熱捧。不過,這些大公司的實習“門檻”較高,加之需求多、崗位少,很多普通高校學生難以涉足。
為了給畢業生提供更多見習機會,共青團中央於今年年初啟動了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項目。截至10月25日,已在全國31個省份和95.8%的地級市發佈4批見習基地,共19912個,提供見習崗位51萬餘個。
李成林所在的山東福田雷沃國際重工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見習基地為像他一樣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希望。
畢業于濰坊科技學院的趙小月剛剛被壽光硯祥有機蔬菜發展有限公司錄用。經過3個多月見習,她目前的工作是通過互聯網為客戶遠程解答蔬菜種植方面的問題。
“這個工作挺適合我。”她説,“見習基地為許多像我這樣剛畢業、盲目扎堆找工作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平臺。”
剛來見習時,由於常常要往田裏跑,與自己“想找一個環境特別好的工作”的願望相去甚遠,趙小月曾想過放棄。但是一次當她在田間為農民成功除去蔬菜病害後,她決定留下來。
“非常有成就感,理論需要跟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如果沒有當初在農田實踐,現在就不可能為農民正確地解答,也不可能勝任‘辦公室’裏的工作。”
李成林剛到車間工作時,也曾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天之驕子,應該比工廠師傅知道得多,但通過實踐,他意識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固化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檢驗、調整。
“有的人聽到車間裏巨大的噪音就不願意幹了,其實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從基層開始。”李成林説,“以前到工廠實習多是走馬觀花,並不能真實體會一線工作,但是見習基地安排我們在車間輪崗,還配了師傅手把手地教,實際操作能力明顯提高了。”
福田雷沃國際重工公司人力資源部培訓部副部長張燕表示,見習雖然需要企業付出一定成本,但卻為企業和學生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機會,使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制定人力資源機制,學生也能更理性、客觀地看待工作崗位,從而提高雙向選擇的準確率。
專家認為,在以見習促就業的過程中,政府、企業、學生都應承擔相應責任:政府牽線搭橋,企業提供平臺,在校學生也應積極尋找社會實踐機會,這既利於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並儲備人才,更能讓大學生在培養艱苦創業精神的同時提高就業能力。
幾個月的見習就要結束了,李成林以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肯吃苦的積極態度贏得了同事們的好評。就在發稿前,記者收到李成林的短信:“競聘崗位結果貼出來了,經過筆試、面試,我被公司正式錄用了”。
採訪札記: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看上去很美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譚浩、李興文、賈楠)不久前,武漢商業服務學院舉辦2010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2000余名畢業生迎來了6000多個工作崗位,這其中包括17家國有大型控股企業和多家五星級大酒店。和去年相比,今年用人單位開出的月薪,平均比去年增加300元左右。
就在本科畢業生遭遇求職“瓶頸”的時候,不少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卻一路飄紅,紅得有些讓人羨慕。
“高職生動手能力強、知識結構更加適合企業需求,到崗後經過系列培訓,很快就能成為高級技術人才。”對於高職生走俏,武漢新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克利如是解釋。
這樣的感慨不只是在武漢才有,全國很多地方都呈現出類似情形--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看上去很美”。
韋鵬是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09屆畢業生。畢業前,他前往浙江紅樹林服飾有限公司實習,因為專業技術能力過硬,他順利地被這家企業錄用。在他看來,“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
在國內服裝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用工需求減少背景下,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09屆畢業生就業仍“逆市走俏”。學校有就業意向的2870名畢業生就被用人單位早早搶聘一空,國內6家知名服裝企業甚至採取訂單方式“預訂”學校2010屆畢業生。
事實上,許多職業學校都能根據地方産業升級、生産技術更新,對課程內容、結構、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不斷改革,隨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摸索出學校教師進企業、實訓基地建到企業、技術專家進課堂、訂單培養等一系列好經驗,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相比之下,目前不少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卻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這恰恰給了職業學校以施展拳腳的舞臺。
正是依靠學校辦學與市場需求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各地職業學校普遍呈現出“畢業即就業”喜人局面。僅以江西省為例,高職(高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逾70萬人。2009年,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下,江西省高職院校平均就業率仍達84%以上,而中職學校學生就業率更是穩定在96%以上,就業滿意度達99.3%。
紅火的就業市場也帶來了一股“職高熱”。在今年夏天杭州的中考報名中,蕭山區4所職高原定招收755名直升生,沒想到前來報名的竟近3000人,火爆程度大大超過學校預料。最終,市屬8所職高幾乎都招滿,其中有的熱門學校還擴招了20%以上。
職業教育的成功,值得我們作一番深層次思考。眾多週知,“德國製造”享譽全球,與德國具有眾多的高素質産業技術工人密切相關。在德國民眾看來,教育目的是為獲取一種與個人的興趣、愛好相適應,並得到國家和社會認可的能力。因此職業教育受關注程度甚至高於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在我國,長期以來卻是重高校輕職教,重學歷輕能力,家長們也是寧願讓孩子去擠高考“獨木橋”,也不願意讓他們讀職業學校,總覺得走這條路子失面子,沒前途。結果,一面是“製造業大國”始終為缺乏大量高素質技術工人所困擾,一面又是成千上萬孩子辛辛苦苦讀完大學而為找不到工作而苦惱。
我國基本國情是相當長時期內就業壓力很大。《中國就業狀況和政策》特別指出,中國青年人口的規模大,青年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我們不妨把“職高熱”的啟示好好總結一下,希望這能成為全社會人才觀開始理性轉變的標誌,而僅非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一種“應急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