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月7日電(記者 王炤坤)回眸2009年,山西的“兩多”“兩少”十分引人注目。
“重點工程和惠民項目多。”這是區域經濟學者張復明的觀察。2009年的山西幾乎每週都有高速公路、鐵路或城市功能項目剪綵開工,幾乎每個縣都有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開工,幾乎每個偏遠村都有安全飲水、校舍改造、水泥路、村衛生所和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覆蓋延伸。 “預計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4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發改委主任李寶卿説。
“藍天清水多了。”這是陽泉市民楊培相的感覺。2009年上半年,山西二氧化硫凈減排已超額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斷流多年的汾河太原以上河段實現了清水復流,流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有的水源地升高16米。
“小煤礦不見了,煤礦個數減少了,噴煙吐霧的小工廠也少了。”這是同煤集團礦工於會榮的印象。山西煤炭業大調整,使全省礦井個數由整合重組前的2598處減少到1053處,70%的礦井達到年産90萬噸的規模,年産30萬噸以下的礦井全部淘汰;單井平均規模達到年産100萬噸,比整合前提高了近3倍,整合後的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採。
“2009年,山西淘汰落後鋼鐵233萬噸、小火電108萬千瓦、水泥210萬噸、電石23萬噸、鐵合金6萬噸,小火電和水泥行業已提前完成國家‘十一五’下達的淘汰任務。”山西省經信委主任洪發科説。
“安全事故少了,我們可以騰出精力謀劃大事。”這是産煤大縣平魯的縣委書記李俊的感受。2009年山西多管齊下整飭安全生産秩序,展開“地毯式”的安全隱患排查,落實8項安全生産長效制度,重點市縣安全專家任行政助理。2009年1至11月,山西各類安全生産事故死亡人數同比減少1008人,下降30%;煤礦事故起數同比下降44%,原煤生産百萬噸死亡率同比下降0.24。
“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安全生産、民生保障,當我們細數資源經濟地區的這些工作關鍵詞,品味這些數字變化的含義時,就能感受到中國資源型經濟地區轉型的鏗鏘足音,這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最直接的體現。”張復明説。
2009年是中國典型資源經濟大省山西的“非常之年”。山西一度承受經濟持續下行的重壓,成為2009年上半年唯一負增長的省份;又因推進中國區域規模最大的煤炭業兼併重組整合引發輿論熱議。
一路走來,山西經濟預計由負轉正實現6%的增長,以忍痛調結構的堅定和負重轉型的漂亮轉身,在應對危機中贏得了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