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月31日電(記者 呂雪莉)1月30日,經青海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駱惠寧當選青海省省長。新華社記者在第一時間對新當選的駱惠寧省長進行了獨家專訪。
現年55歲的駱惠寧,是中國浙江義烏人。當選省長前,他曾任青海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位於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安徽省工作過30多年,2003年4月,從安徽到我國西北的青海高原工作、生活。
心牽青海,與幹部群眾共奮鬥
“我來青海工作7年了,與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奮鬥,親歷和見證了青海發展的巨大變化,個人的一切已融入青海這個大家庭。”
“我熱愛這片大美土地,熱愛高原人民,為全省人民的福祉竭盡全力,是我最大的夙願。”當選省長後,面對眾多記者的鏡頭,駱惠寧以平和、沉穩的語調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履歷顯示,駱惠寧在1970-1971年間,曾當過一年多時間的知青,後來進工廠,當工人、團委幹事,直到1978年考上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
“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認識中國的農民、中國的工人,認識中國社會的。也是在那段時間,和工人、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使我認識到什麼是中國的脊梁。這段經歷至今也在影響著我。”
在青海工作的7年間,駱惠寧經常深入基層,並且每年都會在農牧民家中吃住幾天。這是因為青海的環境和安徽大不相同,為了去體驗生活,“補省情課”,同時也是為了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只有深入到群眾當中,才能真正了解老百姓最需要什麼?最期盼什麼?在出臺文件時、在講話中,我都時常會考慮一個問題:我們提的是不是老百姓期盼的?一件事情做得怎麼樣?政府的工作成效怎麼樣?要聽聽老百姓的評價和呼聲。”
目前,青海省農牧區尚有1/3的貧困人口,城鎮還有1/10的低保人口。“每當下鄉或到社區,看到貧困群眾的生存狀況和淳樸善良,總有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深感責任在肩,不敢懈怠。”説到這,駱惠寧神情十分凝重。
“我將和政府一班人一起,勤政廉政,乾淨幹事,團結奮鬥,繼往開來!”
撲下身子真抓實幹,推動“四個發展”
在青海工作7年,又有過在中東部長期工作的經歷,駱惠寧認為青海和中東部最大的差距就是發展的差距。要迎頭趕上、不斷縮小差距,需要國家的大力幫助,更需要青海人民的艱苦奮鬥。青海在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維護穩定等方面都具有全國性的意義,不能完全照搬中東部的發展模式,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始終要處理好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關係。
他説,把青海的發展放在全國的大格局中看,可以説是:總量偏後,人均居中,後勁較大。在全球性資源能源短缺的情況下,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未來;誰把握正確的方向,誰就贏得戰略上的主動。
他認為,青海具有四個方面的明顯優勢:資源優勢、特色優勢、積聚優勢和後發優勢。“只要我們運籌得當,舉全省之力,加快推進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就一定能大有作為,就能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功之路。”
向群眾學習,堅持學習不放鬆
“青海雖然自然條件嚴酷,但人文環境很好。青海缺氧氣,但決不能缺精神。抓落實要有一股子鑽勁、狠勁、韌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駱惠寧説:“青海人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不懈奮鬥。要説我們當幹部的不容易,那老百姓更不容易。”因此,在這裡工作,首先要學習青藏高原“五個特別”的精神,向青海人民學習,真正融入這塊土地。
從我國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到後來的研究生的學習經歷,其間又多次進修深造,如今更是頭頂經濟學博士的光環,被媒體評價為“學者型官員”。對此,駱惠寧説,世界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青海地處偏遠,更要抓緊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潮流中引領發展的方向,實現跨越式發展。
“學習對我來説是一種習慣,即便是最忙碌的時候,也要每天堅持看一小時的書。”他説,不學習就沒有辦法很好地工作,不學習就不能很好地履職。在工作中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識還不夠,還要堅持學習。
他表示,熱誠歡迎有志之士前來青海建功立業,把自己的先進理念、知識才華和青海的實際相結合,一定能夠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