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小山坡上,拱起幾座三四米高的窯洞,地上還有散落的彩瓷片。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竟然是成功燒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窯址——長沙銅官窯。近日,總投資5億元的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工作在原址啟動,不久以後,唐代詩人李群玉筆下“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千年窯都的恢宏氣勢將重現湘江之畔。
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認為,長沙銅官窯作為釉下彩的故鄉和彩瓷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價值獨一無二,非常珍貴。長沙銅官窯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國家文物局在全國推行的一塊“試驗田”,意義重大。
長沙銅官窯位於望城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也是我國釉下彩技藝的最早發源地,代表了這一時期湖南乃至全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
上世紀末,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裏洞島海域發現並打撈出“黑石號”沉船。船體裏完好地保存著67000多件唐代瓷器,其中長沙銅官窯瓷器約56500件,佔瓷器總數的84%。據不完全統計,有13個國家和地區出土過長沙銅官窯瓷器,大量實物證明,長沙銅官窯産品,開闢了一條往南亞、通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1988年1月,長沙銅官窯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100個重大遺址保護項目;2009年成為中國首個獲批建設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1956年被發現以來,長沙銅官窯先後經歷了4次正式考古挖掘,出土文物過萬件。此次隨著遺址公園的建設,銅官窯的考古工作進行了新的規劃。
根據規劃,第一階段是2010—2015年,主要任務是對長沙銅官窯遺址區域的邊界、遺跡內涵與分佈進行全面調查,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較完好的、有展示價值的窯爐、窯業堆積和窯址作坊區進行發掘,以期解決長沙銅官窯龍窯的整體構造、熱工技術、製作工藝流程等學術問題,為遺址公園提供展示本體;同時對發掘突出的資料進行整理,出版發掘報告,公佈研究成果。第二階段是2015—2020年,為中長期考古發掘計劃。將對長沙銅官窯的市場區、碼頭區、墓葬區進行系統發掘,出版發掘報告,為復原長沙銅官窯遺址真實的歷史景觀提供原始資料。
據了解,建設中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東至王田坪,南至石渚湖泥水港,北至覺華山,西至湘江大堤,佔地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護區0.68平方公里。與其他公園的最大區別是,這裡的考古發掘和文物展示將同步。據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主任文德霖介紹,在不影響正常的考古計劃及秩序的前提下,公園將開放考古發掘現場的展示,讓觀眾體驗考古現場“進行時”,近距離感受挖掘歷史文物和考古研究的過程。
公園以龍窯遺址區為核心,周邊規劃了農耕文化博覽園、唐村旅遊區、山灣部落等景區,“銅官窯十景”像顆顆明珠散佈在各個景區。為體現遺址公園的特色,遺址核心區將設立考古體驗區,讓觀眾在考古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部分的考古發掘體驗。而在唐村設立模擬考古現場,人們可在遺址公園裏充分回味歷史、體驗考古帶來的樂趣。文德霖表示,如果考古工作進展順利,兩年內公園就能實現部分開放。(記者 王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