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群眾缺水 幹部送—廣西全力保障災區群眾用水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寧3月30日電(記者劉偉、董振國、李斌)山塘乾涸、河溪斷流、水源枯竭……

    連續近8個月的歷史罕見大旱,正從廣西西北部向中部、北部持續蔓延。截至3月28日,廣西已有300萬人出現飲水困難。

    2月12日,溫家寶總理來到廣西東蘭縣三石鎮巴造村,看望慰問災區群眾,他請村民放心,政府一定會讓大家有水喝、有水用。近日,記者探訪了巴造村,村裏已建起了應急供水工程,村民不用費力跑遠挑水了。

    為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落到實處,廣西各級黨委、政府率領廣大幹部群眾深入旱區每個角落,排查缺水人群,制定飲水解困方案,落實供水措施,晝夜奮戰加快應急水源工程建設,組織運水送水,決不讓一名群眾沒水喝。

    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出“抗旱送水”動員令

    東蘭縣是災情最嚴重的縣之一,全縣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往年的10%,超過2萬人需要靠送水臨時解決飲水困難。

    在巴造村村頭,記者見到長長的輸水鐵管一直通到村裏。村民們高興地對記者説,這是政府幫助修建的應急供水工程。村民黃啟思帶著記者走過兩三公里的崎嶇山路,來到一個小水潭。“水櫃裏的水用完後,大家要跑好遠到這裡背水,非常辛苦。有了飲水工程後,自來水就從小水潭直接引到家裏了。”黃啟思説。

    記者在廣西旱區河池、百色、崇左等抗旱一線採訪時了解到,由於各級黨委、政府強有力的幫助,當地災區群眾飲水都能得到保證。

    “不漏一村、不漏一校、不漏一屯、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這是在罕見的旱災面前,自治區黨委、政府給各級幹部下達的“死命令”。自治區黨委、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抗旱救災工作,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主席馬飚等自治區領導多次深入旱區一線,了解旱情,指導抗旱救災工作。在淩雲縣抗旱一線,郭聲琨要求各級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團結互助,抗大旱、保生活、保生産。在那坡縣抗旱一線,馬飚要求廣大幹部深入一線組織領導抗旱救災工作,優先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千方百計確保災區群眾每人每天有20公斤水。

    各部門立即積極行動起來。農業部門組織農機人員趕赴災區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廣先進實用抗旱技術;水利部門督促指導各地實施灌溉工程應急供水預案,開發新水源;國土部門迅速組織專家和鑽探隊伍指導、協助群眾抗旱打井,尋找水源;電力部門全力保障抗旱用電;民政部門積極做好救災救助……

    旱區各地幹部深入抗旱一線,採取包鄉包片、蹲點指導、進村入戶等方式,協調幫助群眾解決人畜飲水、春耕備耕等生産、生活困難。

    視群眾呼聲為命令,黨旗在送水一線飄揚

    一輛輛運水車穿行山間,一個個水缸盛滿甘泉,一張張焦慮的臉龐綻開了舒心的笑容……在旱區,處處是動人的故事、處處是黨組織的關懷。記者在一線採訪時,村民們反復説:“越是老百姓有困難的時候,就越能看到黨員幹部們的身影。”

    東蘭縣長樂鎮定安村拉江、弄團兩個村民小組127名群眾飲水極度困難,需到8公里外挑水。人稱“送水書記”的張啟賢自掏腰包500多元購買了柴油、水袋和塑料桶,利用自家的農用車和摩托車,堅持每天跑兩趟到8公里外的地方運水,供村民無償飲用。

    一支“抗旱輕騎隊”活躍在巴馬縣東山鄉抗旱救災一線,他們由黨員、幹部、民兵、團員青年組成,以摩托車為交通工具,專為那些大車無法通行、但又極度缺水的村屯送水。去年8月份以來,東山鄉文錢村黨支部書記藍海金幾乎每天都要騎著摩托車為村裏五保戶送水。

    為開闢水源,基層幹部不畏艱難,千方百計幫助群眾找水。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龍英村的地下水抽取點是在2月底發現的,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合帶領村民架設了應急供水設備。3月23日,連續轟鳴了27天的抽水機發生故障,楊明合立即帶領大家攜帶更換的水泵,從狹小的石縫往洞底爬,在46米深的洞底石縫中搶修水泵。

    視解決群眾的吃水困難為己任。一張張“黨員送水服務卡”架起黨密切聯絡受災群眾的橋梁。廣西各級黨組織在旱區發放了數十萬張“黨員送水服務卡”,為旱區群眾,特別是五保戶,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困難群體開闢了“綠色通道”。

    “眾志成城”“共渡難關”“抗旱救災”……穿梭在旱區的送水車挂著的紅標語傳遞著黨和群眾團結一心抗擊旱魔的決心和信心。

    愛心在傳遞,溫情在感染

    旱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旱區一線,不少愛心人士伸出援手,奉獻愛心,演繹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巴馬縣那桃鄉平林村糖樂屯,個體戶盧振興捐資20多萬元,為鄉親打了兩眼水井,架設管道,把水引到屯裏的水櫃,解決了全屯80多戶430人的飲水難題。日前,一眼60米深的水井已經竣工,另一眼80米深的水井即將完工。

    在東蘭縣武篆鎮鸞坡村,瑤族村民蘭海洲出資3000元,與8個村民苦幹1個月,在懸崖峭壁上架設索道,將水從索道運到村裏。這條“生命索道”使得村民們不再翻山越嶺取水。

    巴馬是世界“長壽之鄉”,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到此長期居住療養,這些人被稱為“候鳥人”。旱情發生後,他們自發組織起來,用私家車為旱區群眾義務送水。“候鳥人”肖彬説:“我們吃住在這裡,感受到了巴馬人的熱情與愛心。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組織起來,幫助他們。”

    3月27日,廣西工學院設立3個愛心點,開展“捐贈一瓶水,愛心送災區”義賣活動,同學們把礦泉水瓶擺成愛心圖案。市民們花1.5元購買兩瓶礦泉水,所買的礦泉水和賣礦泉水的收入,將全部捐贈給災區人民。

    眼下,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的愛心款物正源源不斷發往災區……

    “有全國人民、全社會的關心,我們就沒有渡不過的難關!”3月23日,在接受巴馬麗瑯礦泉水公司捐贈的愛心礦泉水時,巴馬縣東山鄉文錢小學校長藍海舟堅定地説。

 
 
 相關鏈結
· 廣西有超過985萬人因旱受災 9300萬元下撥解困
· 10省(市)水利部門對口幫扶雲南貴州廣西等重旱區
· 廣西:林業廳下撥1400萬元用於森林防火抗旱救災
· 煙草系統向雲南、貴州、廣西捐助逾2.8億元抗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