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本本世代相傳的家譜,以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每一個世代相傳的姓氏繁衍生息。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據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在《中國家譜通論》仲介紹,古往今來,由於大量家譜的亡軼,中國家譜的姓氏已難以統計。目前已知的存世中國家譜裏共有608個姓氏,其中單姓552個、複姓56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是我國宋代編纂的一部對後世産生重要影響的《百家姓》,其中共收錄了440個姓氏。目前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涵蓋了宋代《百家姓》中的371個姓氏,佔84%。
宋代《百家姓》中共有65個姓氏沒有家譜流傳下來,主要是偏冷稀少姓氏,如滑、曲、家、羿、汲、松、秋、牧、宿、懷、邰、鄂、鹹、陰、能、雙、通、充、滿、步、空、鞠、東、沃、空、桓、東方、公羊、淳于、單於、公孫、太叔、長孫、慕容、閭丘等。
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共有3490個姓氏,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7%以上。拿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與這100個姓氏比較,則這100個姓氏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譜的姓氏中。
“從上述比較可知,存世家譜的這608個姓氏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包含了中國歷史最重要的姓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相當有代表性。”王鶴鳴分析認為,“流傳至今家譜種數的姓氏次序,還與當今人口姓氏排列的次序比較接近。”
據統計,在存世家譜的608個姓氏中,陳姓家譜種數最多,達2990種;其次為張姓,2597種;王姓2512種;李姓2157種;劉姓2029種;這5姓的家譜均超過2000種。家譜種數在1001—2000種之間的姓氏有:黃、吳、周、楊、徐、林;家譜種數在501—1000種之間的姓氏有:宋、胡、鄭、愛新覺羅、許、葉、何、謝、趙、蕭、羅。
少數民族家譜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繁榮文化的歷史。少數民族家譜是中國家譜園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本本少數民族家譜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據《中國家譜通論》作者、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介紹,在我國現存的各少數民族家譜中,以滿族的數量最多。滿族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流民族,享有很多特權,同時也有很自豪的祖先和家世值得記錄,因此,滿人修家譜的現象無論在清朝還是民國時期,都是比較普遍的。在現存的滿族文字家譜中,有純使用滿文的,有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也有僅使用漢字的。
蒙古族是個豪放的民族,也是中國歷史上創造了輝煌業績的民族。蒙古族十分崇尚英雄,在未有文字之前,在廣闊的草原上就流傳和吟唱著各種英雄的事跡和傳説,其中包括了英雄的家世,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口傳家譜”。蒙古文字創立後,一部分口傳歷史和英雄家世被記錄下來,形成了文字家譜。元朝建立後,沿襲金制,設置大宗正府,專司修撰皇室家譜,但“元之宗係,藏于金匱石室者甚秘,外延莫能知也”。
在一些使用漢字的少數民族中,對漢族家譜中有關儒家文化、倫理道德的內容和明昭穆、序尊卑的修譜理念十分認同。很多家譜,漢族家譜中所具有的內容和結構已完全具備,如果不看族源,已經與漢族家譜沒有什麼區別。有的在編譜過程中還儘量淡化本民族特色,以漢人中的名臣名將作為祖先,如回族郭氏,其後人將祖先上溯到唐代郭子儀;畬族鍾氏,也上溯到上古時微子,以後歷代均有名人,堂號“穎川堂”,如同漢族的世家大族。
“中國少數民族家譜歷史悠久、種類多樣、數量可觀,雖深受漢族家譜的影響,但又保持各少數民族自己的特色,大大豐富了中國家譜的內容。”王鶴鳴説,“分析研究少數民族家譜,不僅可以了解中國各少數民族歷史發展沿革和文化習俗,而且也提供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過程中的諸多歷史痕跡和見證。”
王鶴鳴表示,《中國家譜通論》出版以後,他今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到西藏、新疆、雲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地考察調研,摸清楚我國少數民族家譜的現存狀況,對我國少數民族家譜做更深入的系統研究。
網絡家譜四通八達 不出家門就能尋根問祖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我國各種各樣的家譜網站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呈現出來。據《中國家譜通論》統計,截至去年,我國主要的家譜網站至少已有169個。
這些家譜網站中,既有學術性的數據庫,如上海圖書館家譜數據庫、安徽省圖書館—譜牒資源、湖南省家譜收藏中心、陜西省圖書館家譜數據庫等;也有綜合性的門戶網站,如家譜網、中華姓氏文化園、中華姓氏尋根網、百姓家譜、百姓緣等;更多則是各個姓氏自己辦的家譜網站,如中華丘氏網、世界葉氏宗譜、胡氏宗親網、世界王氏尋根網、張氏家譜網等。
“在傳統觀念中,修家譜似乎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長輩的事,年輕人似乎很難和家譜聯絡起來。其實不然,許多年輕人對於自己的姓氏歷史和家族文化還是非常感興趣。家譜網絡化、數字化,不僅給家譜的整理和查詢提供了極大便利,更加強了姓氏家族的聯絡,尤其吸引了年輕人參與。”《中國家譜通論》作者王鶴鳴説。
全球著名的家族網Ancestry.com目前已經在我國開設了家譜網jiapu.com。這個家譜網站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還是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網站獨創的“家族樹”系統,每一個人都是樹上的一片葉子,被家族這個血脈貫穿著,能夠將家族的成員不斷地延展,有些家族甚至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唐宋時代。
“家譜網的開通,一方面可以為大量海外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是一個交友的平臺,萍水相逢的兩個人,可以在家譜中找到許多交叉點,交到新朋友,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家族論壇,使親朋好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家譜網市場總監馬越説。
中華丘氏網的創辦人邱家儒十多年來相繼投入了2000多萬元修編全國的丘(邱)姓家譜,目前全國有250多個縣市區已成譜。在修譜的同時,邱氏還自發地籌集資金,搶救破敗不堪、瀕臨倒塌的祖祠祖墓,同時開展“興教育賢”的工作,籌集資金,扶持和獎勵宗內優秀學子。
家譜編修方興未艾 《中國家譜通論》在滬出版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中華民族祭奠先祖、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前夕,一部歷時十年深入研究中國家譜的學術專著《中國家譜通論》在滬出版。
作為“十一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成果,這部60萬字專著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家譜系統研究方面的空白。
由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撰寫的《中國家譜通論》,分成經緯兩編,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家譜五千年來的起源、誕生、興盛、轉型、完善、普及和新修,其中許多論述和觀點都是中國家譜研究方面的創新。
“家譜與方志、正史共同構成了中華歷史學大廈的重要支柱,但家譜資料的整理、開發與研究,明顯落後於正史與方志。”王鶴鳴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的興起,我國民間自發掀起了編修家譜的熱潮,這部專著的出版對於民間編修新家譜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他認為,家譜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載體,其社會功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當今方興未艾的編修新家譜活動,是對舊家譜的繼承、變革和創新,是適應社會主義時代要求在民間出現的文化活動。
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外保存中國家譜數量最多的單位,目前藏有中國家譜2萬多種、20余萬冊,收藏的家譜有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尤以浙江、安徽為多。
近年來,上海圖書館十分注重收藏新編修的家譜,目前已收藏了新修家譜200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有關家譜編修部門和個人主動捐贈的。中華丘(邱)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邱家儒曾一次向上海圖書館捐贈了169種、247冊丘(邱)氏宗譜,是上海圖書館有史以來接受捐贈數量最多的家譜。
2000年至2008年,王鶴鳴還主編了《中國家譜總目》,首次在全世界範圍內將中國家譜彙編成目,共計收錄中國家譜52401種,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的專題目錄,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一個完整“路線圖”。
廣東中山北嶺徐氏宗譜中有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張建松)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舉辦,世博會早已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許多人也許不知道,關於我國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就是在一本家譜中發現的。
據上海圖書館研究員、《中國家譜通論》作者王鶴鳴介紹,這本家譜是廣東中山的北嶺徐氏宗譜,由清朝徐潤立等纂修,現藏于上海圖書館。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史學界曾認為中國人第一次參加世博會是在1855年的巴黎世博會。但據北嶺徐氏宗譜中記載,徐瑞珩以自己經營的中國特産“榮記湖絲”參加了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並獲得了金、銀大獎,這是中國人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
據考證,徐瑞珩祖籍廣東香山(今中山),他當年在上海寶順洋行做買辦,除了為外國人做生意外,還做了當時最時興的絲綢生意,尤其是湖州絲綢生意很有名。1851年倫敦世博會召開,主辦方非常希望中國參加世博會,但當時清政府置之不理。英國主辦方於是想説服中國商家參加。由於當時中國相對閉塞,許多商人對英國的邀請置之不理,幾乎沒有人響應。
但徐瑞珩則把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過了當時的一般商家。而且在他的家譜中,把這件事也鄭重其事地記錄了下來。譜述:“咸豐紀元,英國開百年大會于其倫敦之京城……君獨寄七里湖絲十二包,往陳于會。既而較論久之,竟推君絲為會中第一,中外人無異詞。英國主親臨觀之,喜甚,獎君金銀牌各一,手諭、畫幅一幀。”
在1852年英國皇家協會出版的報告文獻中也曾記錄:“在中國部分,上海榮記絲綢的展品表明,當地農村蠶種的改良促進了絲綢質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評獎團授予獎牌。”
徐瑞珩經營的絲綢在世博會上獲獎後,他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於是把這個獎牌製作成一個商標,進行重新包裝打向市場,在競爭中打敗了其他商家,獲得了很大的商業業績。他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無意中也為後人保留了中國參加世博會最早的記錄。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社會變遷歷經滄海桑田,身處其中的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共同編織著中國歷史的長卷。”王鶴鳴説,“北嶺徐氏宗譜關於世博會的最早記載,生動説明了家譜中的史料,可以彌補正史與方志的不足。”
早在20世紀初,我國著名史學家梁啟超就曾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係遺傳,欲考男女産生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數據。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