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譚浩、黃毅、王雁霖)牢記這段歷史,不是為了記住傷痛,而是為了記住那些傷痛中迸發的堅強和偉大——
從汶川到玉樹,我們相距1000公里。
場景如此相似:大地撕裂、殘垣斷壁、淚水不止;情境卻又是如此熟悉:抗震救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13億同胞內心深處又增添了新的“共同經歷”和“集體記憶”。
從汶川到玉樹,地震相隔702天。
同樣的災難、同樣的悲痛,慌亂已然不再。舉國動員,高效展開救災和重建工作,再一次檢驗了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物質實力”,彰顯了社會主義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制度優勢。
因為見證了汶川的昨日和今天,我們對玉樹的明天更多了一份自信和沉著。
從汶川到玉樹——強震襲來,從緊急救援到災後重建,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主線始終如一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鄉,一座與映秀僅一山之隔的小鎮。
兩年前的5月12日,轟鳴陣陣,巨石直落。虹口鄉瞬間淪為“孤島”,這裡與外界連接的唯一公路被震得支離破碎,幾乎被亂石完全掩埋。為了傳出災情,四名勇士曾經翻越深山重走塵封數十年無人問津的小道。
如今,虹口鄉通往都江堰、彭州、蒲陽、龍池的四條大道讓人很難想象當初的窘迫。當記者沿著平整的柏油路進入虹口鄉,汽車如一葉輕舟穿行在青山綠水之間,路旁的殘垣斷壁已化作一座座雅致的農家院落。
變化,超乎想象。從一個個重生的剪影中,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畫卷正在這塊經歷重創的四川災區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一排排新建的農房安居著萬千災區群眾,一所所漂亮學校傳出朗朗書聲,一幢幢嶄新醫院為廣大農民解除病患,一條條道路通往山裏山外,一個個産業基地蓬勃興起……
在汶川特大地震剛剛襲來時,有些人斷言,災區至少需要30年才能恢復到地震之前的水平,但兩年的努力打破了這種斷言,許多極重災區無論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建設,交通通訊,環境生態都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我們至少比以前進步了20年。”望著如花園般的村落,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石光武如是説。
700多個日夜過去了,科學重建讓這裡的一切已經發生了巨變。近兩年中,中東部經濟較發達的18個援建省市和地處西部的重慶市帶著數百億元資金和上千個項目,幫助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和重災區建起了眾多基礎設施,而且將發展理念、創新精神帶到災區。
他們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充分考慮生態、地質、環境等條件,科學制定重建規劃;
他們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恢復重建受災居民基本生活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
他們堅持統籌兼顧,把當前恢復重建與長遠發展相結合,與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及扶貧開發相結合,與推動區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建設精神家園相結合……
“災後重建不是簡單恢復,是提升式重建,其根本目的是要讓災區群眾生活得更好。”明媚陽光下,順著青川縣委宣傳部長馬健手指著的秀美山川,記者幾乎看不出兩年前地震留下的痕跡。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中,中央創造性地部署了中東部省市對口援建工作。事實證明,這項舉措符合我國實際,順應黨心民意,使重建工作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目標。
700多個日夜,讓人們有理由相信,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樹,會有著同樣燦爛的明天——
在玉樹地震發生後,青海省第二天就派人到四川學習重建經驗,第七天省委省政府召開玉樹災後重建工作會議,第十天提出災害評估初步意見,災後重建準備工作及時到位……
“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很快,有關玉樹恢復重建的規劃已出臺的消息傳來--
用3年時間完成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再用兩年時間,把玉樹建成高原生態型商貿旅遊城市、三江源地區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地區。
4月20日,青海省宣佈了災後重建工作部署,提出“實現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新玉樹的宏偉目標”。
4月21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八次全體會議聽取了災後恢復重建組工作方案彙報,對災後重建任務時間表和重建的支持支援政策做了初步研究,全面啟動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各項工作。
5月7日,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率領的青海省黨政代表團,來到四川省什邡市、彭州市、都江堰市,詳細考察災後重建項目,學習汲取各地區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
……
有了“四川經驗”,玉樹人民就像吃了顆“定心丸”。目前,玉樹州已陸續實施結古鎮恢復重建城鎮總體規劃、玉樹州恢復重建城鎮體系總體規劃、玉樹地震災區鄉鎮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工作。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始終貫穿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精神;不留隱患,不留遺憾,不留包袱--這就是玉樹人民對災後重建的承諾。
從汶川到玉樹——災難中凝聚起更強的民族魂魄,經過地震洗禮的“汶川精神”不斷昇華
“我們要感謝四川,感謝那段救災的過程。”面對玉樹災區人民的感謝,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模範趙培峰卻有著不同的心情。在這次玉樹抗震救災中,趙培峰和他的志願者團隊總共在當地成功搜救出6個倖存者、搶救30多個地震傷員、轉移運送400多個傷員。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兩年前那次抗震救災的過程。”趙培峰告訴記者,兩年前的5月12日,他身為北京市業餘無線電應急保障救援隊成員,和其他15名隊員迅速組織起來奔向四川災區。“但説實話,遺憾太多了。”
由於缺乏經驗,雖然他們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對自己救助群眾的效果並不十分滿意。回到北京後,他們進行了全面回顧和總結。首先是添置設備,現在,他們不僅有先進的生命探測儀,也有高科技的破碎機械,還有必備的醫療救護設備、衛星電話、越野汽車、野外炊具等,而且通過網絡將來自全國各地的熱心腸的志願者有效整合在一起。
“在玉樹,志願服務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汶川地震中被稱為最牛志願者的陳岩4月14日前往玉樹參與搶險,在結束任務後他感慨地説,現在,我們知道該幹什麼,知道志願服務的流程是怎麼樣的。“大家資源可以共享,一起聯動救援。”
回望兩年前感人的一幕幕,再想想剛剛過去的20多個不眠之夜,從汶川到玉樹,人們深切地感受到——
汶川地震的災難也是一種財富,它讓人性的光輝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會的進步永續。
5月初,當記者再次走進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汽新廠區基地,這裡已是煥然一新。
“5·12”特大地震後,不屈的東汽人“泰山壓頂不彎腰”,震後第三天就參加招標會,震後第七天開始搶修設備,震後不到一個月恢復生産……2008年完成創紀錄的108億元産值。
“只要我們每天都進步一點,我們就離成功更近一點。”一幅懸挂于東汽主機二分廠裝焊七班墻上的標語,道出了“馬強班”的班組管理理念。
兩年前,馬強班的老班長在地震中倒下,全班工友從廢墟中站立起來,舞動著“工人先鋒號”的旗幟,繼續帶頭投身東汽的災後重建大業。作為全國機械冶金建材系統“標桿班組”的裝焊七班,總是用“加油馬兒、加油七班、加油東汽”來鼓舞自己。
災後重建並不僅僅意味著重新修起樓房,鋪平道路。當災難漸漸遠去,傷痛漸漸平復,人們認識到,必須擔當起非常時期之非常責任——要重建更高層面、更內在、更本源的精神家園。
著力於重建精神家園,更要激發植埋在血液深處的自強精神!
兩年來,四川省把對口援建兄弟省市勇於爭先的意識、尊重科學的理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與災區幹部群眾感恩思報的情感有機融合起來,形成情誼相融、血脈相通的感恩文化,並昇華為多方聯動的奮進精神。
如今,災後重建村民聚居點的歌舞表演,農家新村土堆旁的壩壩電影,一張張笑臉,一個個畫面生動地告訴世人,在救災、重建之中,堅忍不拔的力量成為支撐,奮鬥自強的精神沒有“缺位”!
兩年來,汶川的重建不啻是我們建設精神家園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也帶給玉樹人民一個極好的啟示。
“汶川地震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但電視上看到重建,他們的生活漸漸好轉;玉樹地震後全國這麼多人們幫助我們,相信未來的生活會更好。”23歲的藏族姑娘所昂永措説。
走進玉樹縣結古鎮,滿目瘡痍的大地上,樹枝已經開始綻放嫩芽。這個唐蕃古道上貿易重鎮的人們重拾起經商的傳統,在街道兩邊的頂頂帳篷裏重新做起了生意;在新寨村,挖掘機正在一鏟一鏟地清理倒塌的溫室廢墟,二十幾個農牧民手拿鐵鍬和鎬頭在廢墟上揮汗如雨……
經歷了地震磨難的玉樹人走向田間地頭,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
從汶川到玉樹——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再次彰顯,“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增添了新的科學內涵
“這簡直是個奇跡!”玉樹震後第5天,一聲啼哭打破了寧靜。
經歷了玉樹大地震,還險遭兩次生命危險的小生命順利降生成都。爸爸嘎登給她取名戎珍,與蓉城諧音,也寓意著感恩解放軍。
在玉樹,在汶川,是什麼力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是不拋棄不放棄的以人為本理念,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有了這些,才有了玉樹大救援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一個個生命奇跡。
回首兩年前,一幕幕竟是如此相似——
一雙雙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助之手使得救援工作及時迅捷、有條不紊地展開,包括解放軍、公安、消防、醫療機構以及民間力量在內的近兩萬名救援人員連續奮戰在震區救災第一線。
一個個廢墟下的全力挖掘,逐村逐戶的拉網式搜救,把生的希望送給那些一息尚存的被埋同胞;重傷群眾的轉移救治,醫療防疫的高效開展,讓那些遭受地震殘害的生命得到悉心呵護。
一筆筆愛心捐款不斷匯集,全國社會各界紛紛獻出愛心,“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熱流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涌動著。
第一時間的應急救援機制啟動,迅速週密的抗震救災部署,更加及時高效的生命救治,更加細緻週到的受災群眾安置……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巨大力量所在。
玉樹地震,讓我們再一次檢驗了汶川地震之後700多個日夜的收穫,制度上不斷完善和進步的背後,許多閃光之處將在時間的沉澱中顯示出越來越珍貴的價值。
——開放理念進一步展現。中國政府準確、及時、公開、透明披露信息,幾乎每天召開新聞發佈會,包括境外記者在內的數百名新聞工作者可以在災區不受限制進行採訪。同時,堅持公開透明,主動向社會公佈捐贈款物的來源、數量、種類和去向。
——法制觀念進一步深入。汶川大地震後,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在2008年12月獲得通過,條文由48條增加到93條,玉樹抗震救災有了更為健全的法律保障。
人們有理由相信,玉樹一定會像“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的四川一樣,崛起危難,涅槃重生。
幾頂迷彩大帳篷裏,玉樹州職業學校的高三學生們已經復課。每個帳篷裏,都整齊地擺放著蘭州軍區捐贈的藍色塑料課桌椅。
高三(3)班的帳篷教室裏,漢族女老師羅娜在黑板上莊重地寫下了“民族振興”四個大字。
“雖然大地震奪走了你們同學、父母、朋友的生命,但是玉樹美好的一切都不會變!玉樹的振興靠你們,民族的振興靠你們!”
帳篷教室裏,昂江加措同學在印著卡通圖案的口罩背面,默默地用黑筆寫下“玉樹加油”四個大字。他們堅信,“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而此刻,遠在千里之外的汶川,今非昔比的景象令人感到震撼。
當記者途經汶川縣城的穗威大橋時,眼前為之一亮——一排排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築,鱗次櫛比,充滿現代氣息,又瀰漫著濃郁的民族風情;被綠樹圍繞著的避災廣場,芳草萋萋,透露著和諧安詳;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現出逐漸恢復的繁榮景象……曾經的汶川,滿目瘡痍;現在的汶川,已然新生。
回首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歲月的史冊裏書寫著一路的風雨洗禮,一路的艱苦卓絕,一路的昂首奮進!
“5·12”的傷痛逐漸撫平,新家園建設日新月異。沒人懷疑,同舟共濟、多難興邦的中國力量一定會讓一個更好更美的新玉樹在廢墟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