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體制攻堅
——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綜述
新華社成都6月7日電(記者 劉錚)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謀篇佈局一些事關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更顯緊迫。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問題。7日在成都舉行的2010年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擴大內需的體制保障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改革任務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涉及面廣、利益調整深刻。但是,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紀頭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一些重點難點改革任務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必須集中放到‘十二五’打攻堅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指出。
在現行的城鄉二元結構下,我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市場都存在著人為的分割,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享受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與城市居民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難以真正融入城市。這些都成為當前啟動消費、發展服務業乃至構建和諧社會的難點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之所以遲遲難以破除,有生産力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原因,但更多還在於體制機制制約。城鄉體制分割是一個綜合性的體制問題,是各領域體制性矛盾在城鄉層面的集中體現。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單兵突進難以有效突破,必須通過綜合配套改革,協同推進,集中攻堅。”彭森表示。
彭森指出,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農村人口進城落戶,擁有與城鎮居民平等的社會保障福利待遇後,會逐步改變消費模式,提高消費支出。“十二五”期間如果每年有1400萬新增城鎮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約1個百分點),並達到目前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可每年帶動消費需求增加1000億元以上,並至少可帶動1.4萬億元固定資産投資。
未來20年,我國城鎮化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加快破除城鄉二元化結構,有利於打通城鄉經濟社會目前相互分割的格局,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為保持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持久的強大動力和重要體制保障。
目前,我國城鄉差距仍在擴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已從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9年的3.3:1。如果考慮到城鄉居民在醫療、教育、社保、住房、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差異,城鄉差距更大。這不僅影響了農民平等享受改革發展成果,而且不利於社會長治久安。
“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城鄉協調發展、消除城鄉差別的主要制度障礙,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攻堅力度,儘早突破。”彭森強調。
成都重慶等試點地區積極探索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
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統籌城鄉發展,既沒有現成經驗可循,也沒有既定模式可以照搬。近年來,有關部門和地方因地制宜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探索,特別是成都市和重慶市作為國家批准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走在了前面。
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是成都市統籌城鄉改革的亮點之一。據中共成都市委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負責人介紹,2008年以來,成都市在總結先行試點經驗基礎上,以“還權賦能”和“農民自主”為核心,開展了全面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明確法律法規賦予農民的土地、房屋等要素的權益,通過開展農村集體土地和房屋確權頒證工作,向村組集體頒發集體土地所有證,向農戶頒發土地使用證和房屋所有權證。
預計到這個月底,成都市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工作將全面完成。與此同時,成都市初步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村産權流轉服務平臺,截至2009年底,實現産權流轉6.63萬宗,金額33.62億元。
這位負責人介紹,通過確權頒證,改變了過去農村土地和房屋歸屬不清、責權不明的局面,把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土地、房屋的權屬明確化、人格化,把城鄉“二元”産權制度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革創新,農村産權的價值得到充分顯化,農民生産的積極性高漲,同時改革也強化了農民的産權意識、民主意識。而且,改革不是趁機將耕地轉為建設用地,而是通過確權頒證明確土地的使用性質,真正落實耕地的權屬和保護責任。
此外,成都市還進行了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明確每個村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財政投入不少於20萬元,每年新增的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政府性投資主要用於農村。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的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圍繞探索解決農民工問題展開,以就業為指向,引導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支撐城鎮化健康推進,避免城市病、貧民窟和農民流離失所。
重慶永川等職業教育基地的在校生已突破10萬,重慶建立的全國勞務電子商務平臺已成功為10萬餘農民工找到工作,啟動城鎮公共租賃房建設解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20%的“夾心人群”住房問題,為農民工量身訂做的養老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4萬和33萬,全市623所城鎮學校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戶籍制度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統籌城鄉任重道遠需創新突破五個重大問題
“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是帶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體制攻堅任務。”彭森指出,當前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工作需要創新突破一系列重大問題。
首先是關於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與農民財産性收入問題。産權清晰是市場交換的基本前提,土地的産權歸屬越清晰,土地作為生産要素的增值空間就越大,農民從土地增值中獲得的收益就越多。要繼續探索建立歸屬清晰、責權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産權制度,依法保障農民權益,通過明晰産權和健全市場機制切實提高農民的財産性收入。
第二是關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與保證耕地質量問題。一些試點地區將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有機結合,促進耕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鎮集中、産業向園區集中,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但相當一部分補充耕地質量低於佔用耕地,耕地質量下降已成為影響城鄉增減挂鉤試點範圍擴大的突出問題。要下大氣力創新體制機制,確保耕地質量不下降、數量不減少,切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第三是關於進城農村人口土地承包權、宅基地退出和補償機制問題。一般而言,城鎮化會更加集約地利用土地,但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特別是宅基地並沒有隨著農民進城而相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今後,各試點地區要更多利用市場機制探索進城農村人口土地承包權、宅基地退出和補償機制,確保農民通過自願轉讓獲得財産性收益,從節約集約用地中獲得合理回報。
第四是關於進城穩定就業農村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我國6.07億城鎮人口中包含1.5億以上的農業戶籍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他們不能與當地城鎮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就業和生活處於不穩定狀態。各地要儘快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制度,配套推進勞動就業、隨遷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改革,消除制約人力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障礙。
第五是關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銜接和統一問題。儘管各地因地制宜進行了許多積極探索,但由於這項改革涉及區域、城鄉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利益格局大的調整,涉及面較寬,推進難度很大。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實現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銜接和統一,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
回良玉在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考察
新華社成都1月17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考察調研時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不斷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動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引導生産要素更多地向農村集聚,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考察期間,回良玉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庭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實地查看災後重建和農村新社區,對四川省及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成都市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勇於突破,積極推進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城鄉社會一體化管理,不斷創新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農村投融資體制、農村産權制度、農村基層治理機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積累了豐富經驗。 >>>詳細閱讀
國土資源部與重慶市推進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近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和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在京簽訂共同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與對外合作意向書。
該意向書的簽訂,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若干意見》和《國土資源部重慶市人民政府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備忘錄》,共同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以科技創新和對外合作來支撐“保增長保紅線”,促進地質找礦改革發展。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