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市實施“醫聯工程”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醫院多聯通,病人少煩難
——上海實施“醫聯工程”緩解看病貴、看病難

    新華社上海8月9日電(記者 仇逸)門診做過的檢查,住院後可能要再做一遍;在一家醫院拍過片,到別的醫院就診需要再拍一次;為了拿一張報告單,要專程跑一次醫院;明明已經配過不少藥、家裏還有剩下的藥品,看完病又得提回家一袋子……這些,已經成為人們就醫中的常見現象,但這又不該成為正常現象。

    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有一個癥結:臨床醫療資源不共享。

    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怎樣真正打破醫療機構之間的屏障、方便百姓看病買藥?作為上海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醫聯工程”正在成為化解百姓看病難、煩、貴的一道對症之藥。

    “記錄員”——病人就診用藥信息全知曉

    來自紹興的徐女士在上海仁濟醫院做完一系列生殖醫學檢查,拿著一疊單子犯愁,為了等結果,是請在上海的親戚幫忙還是自己索性再租住幾天賓館呢?在醫院發放的小冊子上,她看到“醫聯工程”網上查詢檢驗報告的詳細介紹,只需輸入網址和就診卡號、姓名,進入檢驗報告查詢結果列表再點擊“詳細”,就可以查看所做的檢查結果。“這真的很方便,幫我解決了大難題。”

    感到便利的遠不止徐女士一人。除了網上查詢外,上海患者還可以通過市民信箱接收檢驗報告,或通過實名認證後直接查詢個人診療檔案,目前每月被查詢或接收的檢驗報告達9000份,減少了大量不必要的往返奔波。此外,患者忘帶、遺失一張化驗單就看不了病的現象也正被徹底改變。

    71歲的施阿婆被上海瑞金醫院收治進腎臟病區,她沒想到在自己入院後的短短幾小時內,醫生就已經通過查閱網絡獲悉了她之前在瑞金、新華、中醫等醫療機構內的診療記錄和實驗室檢驗報告目錄,並通過近期曾開過“利索亞”等藥品判斷她有高血壓等症狀。

    過去病人信息都分散在各家醫療機構,即便在同一家醫院,也分散在掛號臺、醫生診室、護士工作站、檢驗檢查等多個環節。如今,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診療檔案實現了分散信息的全面整合。截至目前,上海已通過醫聯工程為1600萬名在市級醫院就診的患者建立了診療檔案,其中社保患者530萬人,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處方、檢驗檢查報告、影像、病案首頁、出院小結等,可在23家醫院醫生工作站實現實時調閱,調閱速度在5秒之內。目前醫務人員日均使用達9萬餘次,對病人信息掌握更全面準確,有效提高了診療質量。

    “傳遞員”——臨床醫療資源大共享局面逐步實現

    “我有張片子看不太明白,你能幫我看看嗎?”“好的。”短短數秒間,一張骨折片子出現在不同醫院的兩位放射科醫生的電腦屏幕上,在他們互相探討分析的過程中,片子隨時跟著指示在兩位醫生的屏幕上同步移動展示……這種類似MSN的“影像即時通”,正在使各有所長的23家市級醫院的放射科醫生仿佛“坐在一間辦公室內”。而患者在聯網的區縣級醫療機構拍片後如不能明確診斷,也可通過網絡請全市一流的讀片專家會診。

    從2008年迄今,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已投入1.6億元在23家市級醫療機構、6家分院、閔行等區縣間建立“醫聯”系統,向社會發放了400萬張醫聯卡。患者在其中任意一家機構就診,拿到的磁卡上方都有一個“醫聯”標識並可在聯網醫院中通用,無需重復辦卡。通過橫向、縱向的整合,一個臨床醫療資源大共享的局面逐步實現,並展現無與倫比的優勢。

    上海瑞金醫院急診,一輛救護車飛馳而來,車上的病人隨即被送入搶救室。“叫什麼名字?”簡單的問答後,病人已人事不知,家屬慌作一團。這時候,醫生迅速打開一台電腦,輸入病人的名字後,同名同姓的近10名患者出現在屏幕上,再結合病人的性別、年齡,這名病人以往健康狀況一目了然。搶救室主任韓崢告訴記者:“這個‘急診小助手’甚至可以用諧音查詢定位患者,幫了我們很大的忙,當然這些都受到監控,以保障患者隱私為前提。

    在盧灣區中心醫院就診的張先生被懷疑為腦部膠質瘤,但是這家醫院沒有核磁共振設備,這在以往意味著張先生需要到有設備的大醫院掛號、預約、做檢查、取報告復診,至少要多跑三趟醫院。如今,盧灣區中心醫院直接為張先生預約了大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並可以直接調用張先生在大醫院做好的核磁共振影像和報告資料。放射科主任王忠敏説:“類似這樣的跨院大型檢查預約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監督員”——重復診療提醒和治療安全警示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醫院存在的過度醫療,尤其是醫院之間由於臨床信息不能共享等因素造成的重復檢查、化驗、用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醫聯工程建設的初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陳建平告訴記者。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門診醫生開方後,如果處方藥物和病人之前在其他醫院開具的藥物存在一定配伍禁忌,或存在與診斷結果相關的禁忌,或病人可能存在過敏等,醫生的電腦屏幕上會出現一個“黃燈”;如果嚴禁使用,屏幕上立即會彈出警告窗口要求醫生改正。“一條提醒可能就避免了一場醫患糾紛。”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李萍告訴記者,“即便是老醫生,也可能對許多新藥品了解不夠,系統開通後大家都感到特別方便、好用。”如今,“醫療治療安全警示系統”已經在更多市級醫院上線使用。

    患者在任何一家聯網醫院就診時,系統會實時主動提醒告知門診主診醫生這名患者在其他醫院一個月內的同類檢驗檢查信息,還有兩周內重復或超量用藥等診療信息,“同類檢驗檢查提醒系統”正在成為醫生大處方、濫檢查的“緊箍咒”。系統覆蓋了29個常用檢驗指標、CT等大型影像學檢查項目,並將上海醫保用藥全部納入提醒範圍,重點提示抗生素類藥品使用。在上海第六醫院試運行一個月間,系統即每日主動提醒醫生近期檢驗檢查和用藥550余次,醫生採納率在8%至60%之間,僅這一家醫院單月就為患者節約診療費2萬元。

 
 
 相關鏈結
· 雲南實施多項便民利民舉措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
· 北京新醫改方案重點解決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
· 天津衛生部門出臺系列措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 甘肅加快中醫藥發展 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