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2日電(記者楊迪、蕭永航)“5·12”汶川地震恢復重建暨巨災應對國際研討會于22日上午在成都舉行。本次會議以2008年發生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地震為樣本,進一步總結和提升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經驗、做法和模式,形成人類社會應對地震和巨災的共同成果。
此次會議由遭受汶川地震破壞的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省政府與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減災中心、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分會等單位協辦。
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學者共聚一堂,以主題發言的形式,共同探討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的理念、模式與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洪毅在會議致辭中表示,全球巨災防範和應對正從單向應急管理向綜合應急管理轉變,從注意事後應急處置向注重事前預測、預警、預防和全過程管理轉變,從單純依靠政府應對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共同應對轉變,從一國獨立應對向多國攜手合作應對轉變。
洪毅説,從各國實際出發,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巨災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巨災綜合防範應對能力,既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共同責任。
據了解,此次國際研討會所涉及的議題不僅包括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還包括了日本、德國、印尼、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的災害管理經驗,借此來加快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增強人類社會應對地震和巨災的能力。
在會議前一天,與會代表已前往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參觀考察兩年多以來的災後重建成果。
四川地震災區重建項目完工率超過85%
新華社成都9月22日電(記者楊迪、蕭永航)在22日舉行的“5·12”汶川地震恢復重建暨巨災應對國際研討會上,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奇葆在致辭時介紹,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納入國家規劃的29700個重建項目,完工項目和完成投資額均超過85%,災後重建任務基本完成,災區面貌已發生巨大變化。
劉奇葆在會議致辭中同時表示,抗擊汶川地震,為人類抗災救災史提供了鮮活案例、留下了寶貴財富,在抗擊特大災難和災後重建中,相關部門和單位豐富了應急管理經驗和危機處置模式,提高了巨災應對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科學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規律的認識。
劉奇葆將這些認識歸納為:高效組織、全面動員是應對巨災和災後重建的基本保證;統籌謀劃、科學規劃是應對巨災和災後重建的重要途徑;生命至上、民生優先是應對巨災和災後重建的根本取向;敬畏自然、尊重規律是應對巨災和災後重建的必然要求;開放救災、透明重建是應對巨災和災後重建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