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第30個世界糧食日來臨之際—反饑餓 全球在行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30多年前,在首屆世界糧食大會上,美國時任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誓言:10年內,我們將不會讓孩子們餓著肚子去睡覺。

    30多年後,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承:母親看著孩子餓著肚子睡覺,這樣的恥辱,每個晚上仍在無數次上演。

    消除饑餓,這是一個亙古久遠的命題,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難解。

    消除饑餓,這是一場“絕不允許失敗的戰鬥”,既為自己,也為子孫。

    在第30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聯合國呼籲:“團結起來,戰勝饑餓!”

    饑餓——“世界最大的悲劇和醜事”

    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山谷,一場洪水摧毀了一切。汗斯坦·揚忍不住流下眼淚:“糧食沒了,牛也沒了,我現在一無所有。”

    兩年來,這是她第二次舉家搬遷,前一次是為躲避阿富汗邊境戰亂。兩年裏,她大部分時間呆在難民營裏,最熟悉的食譜是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救援食品:富強粉、食用油和高能量餅乾。

    類似的一幕也發生在中東小國也門。小姑娘阿爾瓦説她喜歡上學,因為在學校可以領到救援組織發放的食品——那是她一家7口一天的主要食物來源。

    自2004年北部反政府武裝發動叛亂以來,原本貧窮的也門雪上加霜,34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約有5萬難民是5歲以下兒童。除了國際援助,他們沒有其他任何食物來源。

    在非洲,去年席捲薩赫勒地區的旱災令1000萬人面臨饑餓威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計,今年乍得的糧食産量較2008年減少34%,尼日爾減少30%,毛裏塔尼亞減少24%。糧食減産、牧場凋敝,加上持續高位的糧食價格,受災國面臨饑餓與死亡……

    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過去10年,農業技術進步讓世界糧食産量呈穩步上升態勢,然而因貧困、戰爭、自然災害、分配不均、經濟危機等諸多因素,本應遠去的饑餓現象,仍如一個個醜陋的傷疤,散落於世界各地。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饑餓人口為9.25億,雖比去年峰值10.23億有所下降,但世界上每7個人中仍有1人在挨餓。

    “事實上,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因食物不足而死亡,饑餓現象仍是世界最大的悲劇和醜事,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現實,”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説。

    聯合國2000年提出“千年發展目標”,八項目標之首是在2015年前把全球饑餓人口比例減半,從20%減少至10%,而目前的比例是16%。糧農組織估計,如果世界饑餓人口比例繼續以目前速度下降,上述目標大概要到2150年才能實現。

    一個饑餓的世界是危險的世界。糧食安全並不僅僅關乎溫飽,“沉默的海嘯”一旦暴發,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2008年的糧食危機中,從加勒比海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饑餓發生衝突和騷亂,許多人因此喪生。

    這種無聲的危機是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巨大威脅。現在距離2015年還有5年。潘基文説,儘管國際社會在減少饑餓人口方面已取得“真實成就”,但這些成就相當“脆弱”,“時間分分秒秒過去,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行動——“團結起來,戰勝饑餓”

    漢斯·維科爾回到乍得加奈姆省世界糧食計劃署駐地時,夜已經深了。自今年10月出任乍得薩赫勒地區緊急援助行動協調人以來,他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各個救助站。

    “我剛從一個食品發放站回來,見到十幾個營養不良的孩子。他們很瘦,我們先是給他們吃一種玉米和大豆混合的食品,加維生素,然後慢慢觀察,有針對性地補充營養,直到他們恢復健康,”維科爾説。

    現年50歲的維科爾做了20多年援助工作,80%的時間在非洲。“過去這些年,非洲哪發生了戰亂、衝突、饑荒,我就去哪緊急救助。”

    維科爾估計,薩赫勒地區200萬人口中,有一半營養不良。到年底,兒童營養不良比例有望降到15%,但他希望“做得更多、更快一點”。

    在乍得,像維科爾這樣的聯合國救援人員共有160多人,而對乍得的援助不過是聯合國諸多救援行動中平凡一例。作為世界最大的抗饑餓人道主義機構,糧食計劃署平均每年在70多個國家為超過9000萬人提供幫助,無論何時,都有約30艘輪船、130架飛機和5000輛卡車,為最需要救助的地方運送糧食。

    除提供緊急援助外,聯合國下屬的農業機構還著眼未來,與各國政府合作開展多種農業項目,“授人以漁”,幫助當地人自力更生。

    在利比裏亞,糧農組織的農業專家教人們如何把沼澤變成良田、如何防蟲、如何儲存糧食。而從前,收穫後的糧食往往因任意堆放引發蟲害和腐爛而損失過半。

    尼日利亞的“國家糧食安全計劃”向農民推廣旱地作物栽種新技術。農民從前一年只種一季糧食,如今可種兩到三季,收入成倍增長。

    在烏干達,為防止糧食因來不及賣出或無處存放而白白爛掉,糧食計劃署給當地農民送來“多功能”糧庫:農戶既可就地將糧食賣給聯合國變現,也可先“寄存”於此,日後待價而沽。而憑聯合國出具的收據,農戶還可在當地銀行申請小額貸款投入再生産。此計劃有望在更多非洲國家推廣……

    成功案例帶來希望的信息。

    只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相互扶助,反饑餓戰爭可以打贏。迪烏夫説:“我們所需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堅定的承諾和國際社會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讓消除饑餓成為一項“全民運動”,迪烏夫於今年5月發起一項“十億饑餓人口”網上簽名活動,呼籲各國政府將消除饑餓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短短數月,簽名者已超過100萬。

    “團結起來,戰勝饑餓”是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為戰勝饑餓,千千萬萬的“維科爾”奮戰在地球各個角落。為了“無饑餓世界”的共同願景,國際社會正在行動。

    成就——“糧食故事裏的中國傳奇”

    對於饑餓,現年85歲的孫范英曾有刻骨銘心的體會。上世紀60年代初,饑荒肆虐中國大地,她的家鄉安徽鳳陽縣饑民遍佈,連樹皮都被剝得一乾二淨。她親眼目睹一個20來歲、餓得皮包骨頭的外地難民,在自家門口坐下恢復體力,卻再也沒有站起來。面對死亡,她並不覺得恐懼,因為“餓死的人太多了,都麻木了”。

    幸運的是,孫范英靠吃榆樹皮活了下來。如今,50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9年,中國糧食總産量達10616億斤,連續6年增産,庫存消費比高於18%的安全線。

    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世界糧食故事裏的中國傳奇,”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韋安夏説。

    她説:“中國是我所知唯一在如此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進步的國家。中國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基本實現了糧食安全,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與此同時,糧食計劃署在中國的使命也悄然發生變化。30年前進駐中國時,它的目標定位是幫助中國實現糧食自給;如今,它的主要任務是攜手中國政府共同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在世界糧食史上,2005年值得一書:中國政府通過聯合國機構,向印度洋海嘯受災國提供500萬美元援助,其中包括撥給糧食計劃署的100萬美元。從此,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由糧食受援國正式變成援助國。

    其實,早在接受外援之時,中國就已伸出援手,向發展中國家派出大批農業技術專家,推動當地農業發展。

    1999年,中國和巴基斯坦簽訂第一個雜交水稻合作項目,經過十多年研究和實踐,巴基斯坦雜交水稻平均每公頃産量達到10噸,比使用當地種子的水稻産量高40%。

    上世紀60年代末,剛剛實現溫飽的中國幫助剛果(布)在首都西南郊建設貢貝農場,指導當地農民種植稻穀、玉米和黃豆等作物。當地人説:“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們才吃上了蔬菜。”

    在塞內加爾,中國農業專家被稱為“神人”。塞內加爾總統瓦德認為,塞要在2015年實現糧食自給目標,中國的援助將發揮重要作用。

    迄今,中國已在發展中國家開展200多個農業合作項目。今後五年,中國對外農業援助力度將更大。不僅如此,中國總理溫家寶還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發出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以實際行動促進全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行動,是國際“反饑餓戰鬥”中漂亮一役;“中國傳奇”將堅定國際社會戰勝饑餓的信念。

    “反饑餓戰鬥”複雜而艱巨。戰爭、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都是造成饑餓的重要因素,它們把窮國、富國拉進同一戰壕,考驗人類智慧,也拷問彼此誠意。

    唯有團結、合作,方能戰勝饑餓。  

 
 
 相關鏈結
· “2009世界糧食日主題宣傳活動”在上海舉辦
· 農業部:湖南採取十項措施促進糧食穩定發展
· 惠農強農政策下的這方水土--我糧食連年豐收背後
· 河南:秋收接近尾聲 糧食總産連續第5年超千億斤
· 科技部等部門召開"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現場觀摩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