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姚潤豐、蔡敏、張興軍)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閘前,幾個孩童正在嬉笑玩耍。王家壩保莊圩裏,傳來婉轉悠揚的二胡聲。63歲的趙年喜自記事起,經歷了近10次蓄洪,不停地搬遷轉移。2004年搬遷到保莊圩居住後,房屋安全了,生活也安定幸福了。“手頭有了積蓄,家裏買了彩電、空調,現在咱也過上城裏人的生活了!”
和保莊圩內這份寧靜生活一樣,深秋踏訪千里長淮,一座座樞紐工程拔地而起,一道道堤壩蜿蜒而去,一排排移民新房鱗次櫛比……從過去風吹沙飛滿天黃,到而今田園似錦稻花香;從十年就有九年荒,到旱澇保收“米糧倉”;從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到洪旱無虞、風調雨順、欣欣向榮;從百姓易患佝僂、黃牙病,到身強體壯奔小康;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導,到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60年的持續治理,沿淮兒女歷經艱苦奮戰,在被稱為“最難治理的河流”上書寫了壯麗篇章。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沿淮人民這一多年夙願,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今天,才真正變成了現實!
波瀾壯闊——60年來,黨和政府承揚禹風、不懈治淮。國務院先後12次召開會議推進治淮工作,沿淮各省攻堅克難,開展了一場氣勢恢宏、百折不撓的治淮歷程。
淮河,是一首流淌的詩,綿延不絕,記載著兩岸百姓難以言説的恩怨。
淮河,是一首悲傷的歌,如泣如訴,傾訴著多少自然災害和辛酸苦痛。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由西向東,流經豫皖蘇魯四省,幹流在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約1000公里。“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曾是千百年來淮河兒女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但歷史上黃河多次潰決奪淮,使淮河喪失了入海口,這條河流也就變得桀驁不馴、氾濫成災。“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這是過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翻開史冊,淮河章章頁頁全是血淚:
——黃河奪淮初期的公元12、13世紀,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35次;公元14、15世紀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75次;公元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間,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新中國成立以來,1950、1954、1957、1975、1991、2003、2007等年份發生了較大洪澇災害,1966、1978、1988、1994、2000、2009等年份發生了較大旱災,均為10年左右發生一次。
……
“善治國者,必善治水。”水旱災害頻發,罪不在山水而在治水的力度與舉措。1949年新中國成立,淮河,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國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的情況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召開第一次治淮會議,毅然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為淮河治理翻開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淮河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
60年來,國務院12次召開治淮會議,在淮河治理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對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1957、1969、1970、1981、1985年國務院先後5次召開治淮會議,推進治淮工作;1991年9月,國務院召開治淮治太會議,作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1992、1994、1997年,國務院先後3次召開治淮會議,加快治淮步伐;2003年10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和治淮工作會議,要求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項骨幹工程;2009年12月,國務院第95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淮河治理,要求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推進治淮工作。2010年6月,國務院召開治淮工作會議,要求用5至10年時間著力解決好淮河洪澇乾旱等突出問題。
60年來,沿淮四省攻堅克難,奮力推進各項治淮工程建設,千里長淮掀起一輪輪治淮高潮:
——安徽省累計投入478億元,開挖土石方125億立方米,以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防洪工程相繼建成,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
——河南省在淮河流域內建成水庫1401座、總庫容130億立方米,修築堤防1.1萬公里,建設滯洪區4處、滯洪庫容6.68億立方米,初步形成流域防洪排澇減災工程體系;
——江蘇省投入近700億元,開挖土石方79億立方米,建成流域性骨幹堤防4630公里,修建各類水庫402座,建設大中型水閘282座、大中型灌排泵站166座,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擋潮、除澇、灌溉、調水工程體系。
60載治淮歲月,60年艱辛歷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介紹,60年來,淮河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5700余座,總庫容300億立方米。隨著治淮19項骨幹工程全面建成,由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樞紐和湖泊等防洪工程措施與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非工程措施共同組成的流域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基本形成,淮河流域總體防洪標準得到明顯提高。
滄桑巨變——60年來,治淮資金高達2390億元,直接經濟效益13913億元,投入産出比1:5.8,淮河流域從此告別“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後面貌,實現了彪炳史冊的輝煌跨越。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盱眙官灘鎮戚洼村大孟組72號田廣明的家。老田家屋後100米不到,是淮河入洪澤湖的湖口,離湖岸不遠停泊著漁船。自從解除水患威脅後,老田代耕了50畝地,整天圍著莊稼忙,一年收入6萬元。子女都在遠方,家裏4個老人加起來有300歲,守著洪澤湖過著平靜的日子。
這份泰然自若的背後,是60年持續治淮鑄就除害興利、造福人民的巍巍豐碑!
60年持續治理,流域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較高標準的防洪減災和水資源保障工程體系已經建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推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目標基本實現……今日的沿淮人民,不僅遠離洪水威脅,更實現了安居樂業,和全國人民一樣,將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卻是最有説服力的:
新中國治淮60年,治淮總投入達到2390億元,直接經濟效益13913億元,投入産出比1:5.8。其中,中央及省級投入667億元,佔總投入28%;地方投入710億元,佔總投入30%;群眾投勞466億元,佔總投入19%;事業費投入326億元,佔總投入14%;其他投入220億元,佔總投入9%。
——防洪工程投入736億元,産生效益6544億元,投入産出比1:8.9,累計減淹面積48337萬畝。
——除澇治漬治鹼投入507億元,産生效益2386億元,投入産出比1:4.7。全流域耕地除澇面積達8740萬畝,增産糧食2845億公斤。
——灌溉投入640億元,産生效益2970億元,投入産出比1:4.6,增産糧食3496億公斤。
——水資源配置投入162億元,産生效益775億元,投入産出比1:4.8,累計增供水量2382億立方米。
——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水力發電、城鎮供水、水産養殖等投入345億元,産生效益1238億元,投入産出比1:3.6。
60年持續治淮,淮河干流上遊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護區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標準總體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標準除洪汝河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外,其他均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易澇洼地的排澇條件得到有效改善,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澇標準達到或接近3年一遇。
60年持續治淮,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澇和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基本理順了紊亂的水系,減災興利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實現了淮河洪水入江暢流、歸海有路,可以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水資源和水生態得到保護。
化斥鹵為稻米,變災害為福利。從長遠看,淮河安瀾的最大意義,可以使沿淮各地可以騰出手來,集中精力抓發展。隨著淮河的逐步安定,豫皖蘇魯四省正在謀劃的新一輪大發展中,淮河流域的糧食、煤炭、電力、重化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必將為加速中部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繼往開來——水多與水少,排污與治污,發展與生存……特殊的地理、氣候和社會條件,決定了治淮必然是一項艱巨複雜、長期持久的系統工程,治淮大業任重道遠。
1950年10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召開第一次治淮會議時明確提出“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建設者:“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是大禹以來從未做到的。”
60年來,淮河兩岸兒女歷經艱苦奮戰,在被稱為“最難治理的河流”上築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豐碑。如今,昔日洪流宣泄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不再,清淩淩的淮河水灌溉著淮河兩岸的萬頃良田,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家一戶、一草一木……我們可以告慰周恩來總理:淮水安瀾,功在禹上。
儘管淮河流域告別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後面貌,但中游平原洼地澇災嚴重、下游洪水出路不暢、行蓄洪區安全設施薄弱等問題仍然困擾著淮河。治淮,任重道遠。
正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長錢正英所説:對於怎樣根治淮河,我們還遠遠沒有畢業。
“淮河不根治,沿淮無寧日。”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由於淮河流域水問題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以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淮河治理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通過繼續推進淮河治理,進一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澇抗旱減災體系,統籌解決好防洪、除澇、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為淮河流域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生態良好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淮河治理邁入新的歷史階段,面臨新的重大機遇。今年的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一輪治淮的重點:實施行蓄洪區調整與建設、平原洼地治理、居民遷建以及重要支流河道治理等,構建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以此為新起點,沿淮各地正緊鑼密鼓,即將打響新一輪治淮戰役:
——安徽省已經將扶持推進淮河流域糧食生産主體功能區建設作為省政府近年來“幾件戰略大事之一”,新建、擴建、重建、技改泵站近50萬千瓦,經過5到10年的努力,使常年水患頻發的淮河流域“大水袋”就能變為“大糧倉”;
——江蘇省通過新一輪治淮建設,實施治淮“老三項”、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行蓄洪區安全建設、重點洼地治理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基本滿足淮河下游地區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需求;
——河南省將建成出山店水庫,力爭使淮河干流上遊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加快低窪易澇地治理,2020年前將4648平方公里低窪易澇區排澇標準提高到5年一遇,完善排澇工程體系,增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
六十一甲子,五千載春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共産黨的英明領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有沿淮群眾的團結奮戰,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目標實現之時,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將會得到可靠保障,一個碧波盪漾、江河安瀾、人水和諧的新淮河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