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歷史性變化的新內涵──專家眼中的“十一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江國成)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在評價“十一五”的成就時指出,我國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記者就此採訪了宏觀經濟、“三農”問題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研究領域的有關專家。

    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世界罕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克服並戰勝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的複雜性是空前的。

    他説,“十一五”前期,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全面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偏快,內需、外需全面偏熱:國內的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非常旺盛,煤電油運瓶頸約束比較突出;年平均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25%以上。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需求發生巨大改變:2008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速從上半年20%以上減速到個位數。去年外貿呈負增長。

    為應對外部需求巨大變化的衝擊,中央出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相關政策上做了方向性調整,從控制需求到擴大需求,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

    在張立群看來,這些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使得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全面加快的歷程中發展的基礎得到了鞏固,有效地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全面加快的進程,避免經濟發展的劇烈波動。這些成就將為“十二五”新一輪可持續增長奠定較好的基礎。

    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城鄉統籌邁出重大步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十一五”期間,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針,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強化,國家糧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邁出重大步伐。

    他説,“十一五”以來,我國糧食生産連續增産,去年糧食總産量創歷史紀錄達到5.308億噸。今年是“十一五”最後一年,規劃原定糧食總産量5億噸的指標已提前超額完成。當前,我國國家糧食庫存充足,主要糧食(稻穀、小麥、玉米)的需求能夠得到保障。

    韓俊説,“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民收入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每年增速均超過6%。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形成了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導的收入來源結構。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市場流通條件的改善,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他説,去年,在國家擴大農村消費政策的刺激下,農村消費需求明顯上升,出現了多年未曾有過的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於城市的可喜局面。另外,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各種農産品市場供應豐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出現重大變化;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國家支持農業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近2600年來農民種地要交“皇糧國稅”的歷史,還逐步建立各項農業補貼制度,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實施臨時收儲制度。韓俊認為,這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有效地保護了農民利益,調動了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説,“十一五”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唸有了新的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之勢;地區合作進一步深化,統一市場建設繼續推進。

    他説,受益於“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一系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扭轉了區域發展差距變化的方向。從2004年開始,各地人均GDP的差異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

    張軍擴認為,這些成就有利於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的目標,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公正與和諧穩定;有利於改善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增強消費能力,擴大內需;有利於優化資源在區域空間上的配置狀況,提升我國經濟整體效率和競爭力;有利於促進生産力和人口佈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努力推進節能減排 積極轉變發展方式

    “‘十一五’時期,我國第一次將節能減排指標作為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如是説。

    他説,近五年來,我國全面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不斷完善政策法規措施,加大節能環保領域投資力度,努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産業,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經濟模式和消費方式,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這些舉措成功扭轉了“十五”後期由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出現的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趨勢,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取得突破,資源節約成效明顯,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局良好。

    李佐軍説,“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後,我國的節能總量將達到6億多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15億噸以上,這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為今後節能減排積累經驗,奠定基礎,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減緩了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的壓力。

    他説,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我國出臺了十大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近日又發佈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計劃用20年時間,使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整體創新能力和産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一系列舉措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相關鏈結
· 農村公路十一五發展成就:惠及億萬百姓宏大事業
· 保發展保紅線破兩難--"十一五"國土資源工作回眸
· “十一五”期間廣西18.5萬貧困群眾實現易地搬遷
· 廣西:“十一五”節能減排預警調控方案出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