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湖北仙洪試驗區:為糧産區探尋新農村建設樣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皮曙初、劉蘭君、劉瑞)這裡曾經是遐邇聞名的魚米之鄉,“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穀香”的傳世經典,演繹了古往今來作為國家糧食主産區的榮耀;這裡也曾是令人矚目的“三農”矛盾凸顯地,“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醒世名言從這裡傳向全國……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圍繞全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洪湖,設立仙洪新農村試驗區,著力破解新農村建設面臨的“舊賬”與“新憂”。

    新農村建設不是“刷刷墻”、“蓋蓋房”

    自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成為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但怎樣把美好的願景變為現實,在全國還沒有現成模式。

    一段時間,寬闊筆直的馬路,粉飾一新的院墻,整齊劃一的路燈,這些“看起來很美”的畫面,一度成為不少地方“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的標識。但是,光鮮的背後,農民們對於新農村有了新的注解:農村發展的“舊賬”未了,又添了面子工程的“新憂”。

    總結以前新農村建設試點的經驗教訓,湖北省認為,星星點點的“點狀”試驗,不利於大範圍解決水田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利於大面積發展現代農業,不利於大規模以點帶面、以城帶鄉破解農村發展的體制障礙。

    湖北省設立仙洪試驗區,目的就是選擇一個農村經濟發展困難、有一定代表性的區域,採取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改革創新的方式,破解農村、農業發展中的積弊,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可學、可用的經驗。試驗區的範圍包括洪湖周邊的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所屬14個鄉鎮、407個村。

    兩年來,試驗區從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綜合生産力、實現農民增收、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全方位推進。“從群眾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見效最快的問題抓起,促進農村生産生活環境改善。” 洪湖市市長蔣鴻説。

    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試驗區裏,如今不僅僅是路寬了、房靚了,沼氣池、自來水、污水處理等新設施,讓村莊面貌、鄉風文明煥然一新;幾十年來淤塞的農田水利“血脈”被打通,碧水環流的湖鄉美景重現江漢平原;高效優質板塊田、養殖基地等,讓農業産化經營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土地流轉、“以錢養事”等機制創新,讓農村發展活力增強,後勁更足。

    統計顯示,去年試驗區糧食總産近90萬噸,比上年增長10.6%,水産品、油料也都大幅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5557元,比上年增長10.9%,增加值和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糧産區“缺血”更需“造血”機制

    為什麼選擇仙洪地區辦試驗區?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説,因為這裡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但是卻很困難,是著名的“水袋子”,易澇易旱,水利設施欠賬多,又是著名的“蟲窩子”,血吸蟲病重疫區;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多,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難度大。

    這裡一直流傳著民謠:人缺思想地缺肥,農村最缺人民幣。實際上,近年來各級財政對農村各項建設的投入是逐年遞增的,但是相對於農村發展的需要來説仍顯捉襟見肘。湖北省對試驗區創新投入機制,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長效辦法。

    在洪湖市曹市鎮向紅村,村民張恩祥給記者細數了財政補助的款項:院子裏建沼氣池補助1000元,改廁、改廚、改水都有補助。另外,填平坑塘每立方米補助8元,門前建曬場每平方米補助10元,建一個垃圾池補助200元,政府每年還花4000元請保潔員。……但是,僅此還不夠,財政的引導很重要,市場運作更有魅力。

    水利欠賬一直是糧産區群眾的心頭之痛,“晴天一片枯黃,雨天一片汪洋”,水利設施的投入不是沒有,但是有限的財政投入只能疏挖幹流主渠,不能打通“毛細血管”,排灌設施形不成水網。試驗區試驗了新的“林水結合”模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讓你栽上兩岸樹,幫我疏浚一條溝”。試驗區的農民將河道、溝渠兩邊宜林堤坡使用權承包或租賃給民營業主、造林公司植樹,業主按統一規劃疏浚河道和整治兩岸環境。小小的機制創新,一下子就打破了河道、溝渠幾十年無資金、無勞力疏浚的“僵局”。

    記者在監利縣毛市鎮了解到,去年用這種機制共疏挖溝渠106條,全長87公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265萬元。目前,在監利、洪湖、仙桃,“林水結合”已經成為水網格局再造的有效機制,還衍生出“林路結合”、“林灘結合”、“林灣結合”等多種模式,新農村建設的“造血細胞”正在形成。

    “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支農“不撒胡椒面”

    近年來,國家投資的涉農項目越來越多,但各項目與資金卻相對分散,往往是各自為政、“撒胡椒面”,其經濟效益、功能作用、社會影響不能凸顯。仙洪試驗區打破原有格局,探索了“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機制,把安排到各部門的專項資金重新整合起來,集中到同一項目、同一地區,一點一片地綜合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

    洪湖市的錦繡梅園新農村小區,原本是個血吸蟲嚴重區域。以前也曾進行過幾次單項整治,花了不少錢,效果不理想。這次他們打破行政區劃,15個村連片治理,集中9個部門的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將“一桌菜全部端到錦繡梅園去”。總投資3549多萬元,其中水利血防投入1545萬元,林業血防60萬元,交通血防投入540萬元,農業血防205萬元,土地血防1152萬元等等。“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全面建設,整體推進”。

    如今,踏訪錦繡梅園,只見這裡農田平整,渠道筆直,農舍整齊,前園後廚,村莊秀美,瓜果飄香。昔日的“水袋子”“蟲窩子”,正變身真正意義的“錦繡”家園。

    洪湖市財政局局長李景慧告訴記者,打破過去各個部門各自為戰、單打獨鬥的局面,實施項目整合多項捆綁,減少了工程前期成本和施工成本,避免了拆了建、建了拆和重復建設,做到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

    這一變散為聚、收指為拳的做法,已經在全省開始推廣,湖北省財政廳整合土地整理、通村公路、水利建設、血防工程、“一建三改”等項目資金,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以縣為主體,以項目為平臺,集中投入、捆綁使用。對此,財政部也給予肯定,認為可向全國新農村示範點推廣。

    資金不整合,只是做加法;資金一整合,便是做乘法。以1000萬元中央財政現代農業專項資金為引導,洪湖市整合財政支農資金2433萬元,完成了以護坡為核心的萬畝水産基地升級改造,昔日的“爛泥塘”,搖身成為現代化養殖基地,每只螃蟹的價格,能比別的池塘高出一倍。 

 
 
 相關鏈結
· 抗低溫 促春管 多舉措:夏糧産區今年力爭好收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