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第三大河流珠江廣州段的整治見證珠三角新轉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珠水涅槃迎亞運

     一位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在東濠涌水邊玩耍(10月25日攝)。東濠涌在廣州市越秀區轄區內,源於白雲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東側流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2010年11月,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廣州段的整治將註定載入歷史:不僅因為這項龐大工程與第16屆亞運會相關聯,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意義上標誌著南中國新發展觀念和意識的真正覺醒。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新華社廣州11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楊春南、蔡國兆、付航)2010年11月,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廣州段的整治將註定載入歷史:不僅因為這項龐大工程與第16屆亞運會相關聯,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意義上標誌著南中國新發展觀念和意識的真正覺醒。

    被當地人稱為“龍須溝”的廣州荔枝灣涌(涌,方言,河汊的意思)整治是此次珠江整治的焦點,它見證著“潮流”火炬席捲南粵大地,見證著珠三角的新轉折。

    南中國,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開始。

    廣州“龍須溝”治理引人關注

    在中國城市建設管理史上,“龍須溝”不僅是臟臭河流的代名詞,也是成功治理臟臭河流的奇跡的代名詞。位於廣州荔灣區的荔枝灣涌在上個世紀急劇的工業化、城市化中成了污水橫溢、臭不可聞、蚊蠅亂飛的“龍須溝”。

    荔枝灣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200多年,“黃梅時節、紅荔灣頭”被稱為“嶺南第一景”。隨著工業化在廣州的展開,“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荔枝灣風情在老廣州人的記憶裏一天天遠去。整個城市看不到一絲水鄉風情,空氣、水的質量逐漸惡化,珠江廣州段水質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惡化到劣五類,被世界輿論定格為“褐黑色的河流”。

    1993年,荔枝灣涌被“整治”,上面修了一條馬路把整個河涌“全封閉”。50多歲的廣州人郭平至今還記得荔枝灣涌“加蓋”時的情形:垃圾浮滿了水面,臭氣熏天,幾十米外就能聞到。

    廣州“龍須溝”從視野中消失了,但人們從來沒有忘記這個問題:荔枝灣涌能有變清的一天嗎?

    2010年4月,當荔灣區政府開始“揭路復涌”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對。家住荔枝灣涌旁邊30年的李寶清就是反對者之一,她説:“上面被馬路蓋住,一些地方還有臭氣飄出來。我們反對,是怕揭了‘蓋’情況更壞,政府處理不好。”

    萬人空巷看“大變”

    “揭路復涌”工程在罵聲中開始了。荔灣區委書記周亞偉説:“我們有信心治理好荔枝灣涌,因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方式都在發生根本改變,荔枝灣涌‘揭蓋’後肯定能夠做到碧水清流。”

    荔灣區壓力很大,投入了大半人力,沒日沒夜地在工地上督查。“這個工程借了亞運的東風,但絕不是面子工程,是為了荔灣長遠的發展。我們有時候被罵得很鬱悶,最終堅持下來了,就是因為堅信這一點。”荔灣區建設和園林綠化局黨委書記吳永祺説。在荔灣區的設想裏,這裡將是一個具有南國風情的文化休閒長廊,將為這個區帶來清潔的GDP。

    雨污分流、生態修復,這個地處廣州西部的老城區在罵聲中創造了“荔灣速度”:半年時間裏,揭蓋6687平方米,清淤1.3萬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設1400多米,拆除建築物2.6萬平方米,新種大樹727棵,新增綠地面積1.7萬平方米。

    2010年11月,荔枝灣醒了過來。一灣碧水蜿蜒,幾隻畫舫悠遊。岸邊,古榕樹茂密的根須下,有剛剛栽上的鮮花、曲折的廊橋,還有整飭一新的老屋。

    “揭路復涌”完工的那天,岸邊擠滿了看熱鬧的老廣州街坊。“岸邊全是人,側著身子都擠不過去,有點萬人空巷的感覺。”荔灣區老街坊廖新強説。

    當初的反對者李寶清則説:“水質好多了,晚上涌兩邊又亮了燈,好靚。現在到處是遊客,沒有一個不拿相機的。”

    夜幕降臨下的東濠涌(10月25日攝)。東濠涌在廣州市越秀區轄區內,源於白雲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東側流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我國決定自2011年起在珠江水域實行禁漁期制度
· 廣州珠江口水域亞運安保和順暢通關“兩不誤”
· 交通運輸系統構建廣州亞運會水陸空立體安保體系
· 水利部組織編制《珠江河口綜合治理規劃》獲批
· 廣州市市長:亞運,我們準備好了,廣州準備好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