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內蒙古阿拉善盟孿井灘農業開發區塔日阿圖嘎查出了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兒:嘎查(村)出錢讓25位農民乘飛機、坐火車風風光光地逛了趟上海世博會和華東5市。“剛搬來時年收入才幾百塊錢,今天能夠親眼去看看世博會,做夢都沒想到啊!”村民張兆政激動地説。
昔日的塔日阿圖嘎查由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家園被黃沙漸漸侵吞,嘎查裏30%的人家靠政府救濟,40%的人家靠借貸維持生活,20%的人家靠打零工度日。1994年,塔日阿圖嘎查從騰格裏沙漠腹地整體搬遷到孿井灘生態農業開發區,當時年人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嘎查黨支部書記李劍英感慨地説,16年前,這裡荒灘一片,一無所有;16年後,移民的生活完全變了樣。
如今再走進塔日阿圖嘎查,只見平坦的水泥路兩旁樹木成林,到處涌動著新農村建設的勃勃生機。
塔日阿圖嘎查的變遷正是阿拉善盟加強生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縮影。
轉移發展,“人退”帶動“沙退”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這裡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全盟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著騰格裏、巴丹吉林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沙漠和戈壁佔到了全盟面積的近2/3,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多年來,由於氣候變遷、超載放牧和人類的不合理活動,造成生態日趨退化,沙漠化程度不斷加劇,沙塵暴頻繁發生。據統計,1993年以後阿拉善共發生23次沙塵暴,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沙塵暴源頭地之一。
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阿拉善盟提出了以“適度收縮、相對集中”為核心的“轉移發展戰略”,並進一步確立“保護就是最大的建設”、“人退帶動沙退”的思路,把生態建設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退牧還林還草政策。
賀蘭山是阿拉善的生命山,曾有幾十萬頭牲畜在這裡啃食。從1999年起,阿拉善盟先後從賀蘭山遷出牧民856戶、3520人,退出牲畜23萬頭(只),使賀蘭山徹底實現了退牧還林還草,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133萬畝。
在賀蘭山管理局從事科研調查工作的蘇雲介紹,退牧後僅一年,灌木生長高度平均增長35厘米。如今賀蘭山的森林覆蓋率已由31.6%增加到42.96%,植被覆蓋率已由50%增加到80%;岩羊種群數量已由1萬隻增加到近1.5萬隻,馬鹿也由2000頭增加到6000頭。賀蘭山正在向著生物多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生態環境惡劣,不適合人居地區的牧民,也陸續搬遷到城鎮和條件較好的灌區,使大面積的荒漠植被得以休養生息。
據統計,阿拉善盟先後從牧區轉移牧業人口5000多戶、近2萬人,減少了32%的載畜量,不僅實現了荒漠植被大面積保護,也使轉出的農牧民徹底脫離了不通電、不通路、不通郵、不通話、不通廣播電視的生活環境。
産業拉動,治沙與致富雙贏
治沙離不開産業拉動,阿拉善牧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沙漠裏種植經濟作物梭梭,在梭梭根部再嫁接經濟作物肉蓯蓉,實現治沙與致富雙贏。
2006年,阿拉善左旗巴彥諾爾公蘇木蘇海圖嘎查支部書記沈永財賣掉自家的全部牲畜,在沙漠中種植了梭梭和肉蓯蓉,當年收入達到3萬元。如今他的種植面積已達2000多畝,去年收入超過24萬元。在沈永財的帶動下,種植梭梭和肉蓯蓉在全嘎查悄然興起,種植規模在100畝以上的已達10多戶,年戶均收入3萬多元。
阿拉善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像一頭紅色的公牛橫臥在黃河西側,這是一頭令人生畏的公牛,然而在企業家的眼裏,這卻是一頭生財致富的公牛。2006年,內蒙古金沙苑生態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安恩達在烏蘭布和沙漠投入6000萬元資金,開始進行葡萄種植和加工。經過3年多的開發建設,這一沙漠綜合治理工程初具規模,1萬畝葡萄已經挂果,3萬噸葡萄酒加工基地已釀出甘甜的美酒。
為鼓勵造林治沙,今年阿拉善盟出臺了推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的優惠政策:今後凡是在阿拉善盟境內參與造林治沙,造林面積達到或超過500畝,成活率在七成以上,政府將對每畝林地一次性補助60至70元。
阿拉善盟林業局局長王維東説,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可以拓寬生態建設投資渠道,提高個人、企業以及多種社會主體參與治沙造林的積極性,實現由部門辦林業向社會辦林業的轉變,也將使參與生態建設的主體在綠化家園、改善生態的同時,其自身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綠色延展,孕育生機與希望
阿拉善盟按照“保護和建設並舉、保護為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步伐。2000年以來,國家林業六大重點工程中有四大工程相繼在這裡實施。目前,阿拉善盟已建成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近4000萬畝,佔到了全盟國土面積的近1/10。
一批事關子孫後代和國防安全的重大生態項目也在阿拉善實施。2002年7月17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黑河管理局採取黑河中下游“全線閉口,集中下泄”的方式,使東居延海迎來了滾滾黑河水,使乾涸10年之久的東居延海再次重現了碧波盪漾的美景。黑河調水取得階段性成果,額濟納綠洲保護搶救初見成效。同時,國家又批准建立了額濟納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珍貴的胡楊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胡楊林面積已達44萬畝。
阿拉善盟還大力實施“鎖邊圍城”和“身邊增綠”工程,營造生態宜居環境,推進生態建設的步伐。阿拉善盟林業工作者通過20多年堅持不懈地飛播造林,在騰格裏沙漠東南緣形成了長250公里,寬3至5公里的綠色林帶。統計數字顯示,與30年前相比,阿拉善盟生態治理面積由每年不足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00萬畝,森林資源面積增加846萬畝,相當於全盟人均佔有森林面積40多畝。
“今天的阿拉善已不再是沙塵暴的代名詞,環境告別整體惡化,重點區域已經開始向好轉的方向發展,不斷延展的綠色正在北疆邊陲孕育著生機與希望。”阿拉善盟委書記王玉明説。(記者 岳富榮 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