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3日電(記者仇逸)從公立醫院改革最關鍵的環節“人”入手,契合醫學人才的成長規律,注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今年開始,在上海,醫學畢業生必須經過一般為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才能成為臨床醫生。
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衛生、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教育等部門2月聯合印發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實施辦法(試行)》,全市建立起統一標準規範和考核評估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確定了39家培訓醫院,首批招錄的1800余名住院醫師迄今已經接受了為期4個月的培訓。
著名骨科專家、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院士,在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曾三次提案建議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他説:“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均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這是每一個醫學畢業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
“為什麼醫學畢業生分配到不同的醫療機構後若干年,水平會天差地別?為什麼醫生無法流動?為什麼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長時間難以緩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可能是求解的必需。”上海瑞金醫院副院長鄭民華表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寶山區衛生局局長李士華指出:“越來越多經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生服務於社區,對於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醫技水平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主導“二次準入”,創新機制切實保障
從今年起,上海市用人單位不再從醫學院校直接招錄從事臨床醫學專業工作的應屆畢業生,所有要在上海執業的醫學畢業生都必須經過培訓。
一石激起千層浪,改革面臨的,是協調多部門工作和複雜利益關係,是消除廣大醫學畢業生成為“社會人”後身份未定的困惑……
“雖然面臨挑戰,但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勢在必行。”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表示,上海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作為深化醫改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培訓由政府主導,在全市統一的公共化平臺開展,立足制度設計和創新,堅定推進,為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夯實人才基礎。
根據有關規定,培訓醫院與醫學畢業生簽訂培訓暨勞動合同,培訓對象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擇優錄用,即“二次準入”。培訓對象為外地生源的,可以按相關規定申請辦理上海市戶籍或居住證;並制定了鼓勵優秀臨床醫學畢業生下沉到郊區基層工作的相關政策。
政府和培訓醫院共同為培訓醫師提供較為優厚的待遇,培訓經費由政府、培訓醫院和用人單位等共同承擔,工資待遇參照培訓醫院同類人員水平發放,享有社會保障和其他相關福利待遇。培訓合格後可授予碩士學位。
記者了解到,除了全市的政策外,有的培訓醫院還建立了住院醫師發展基金,用於獎勵其中的優秀者,更多醫院千方百計為住院醫師提供住宿等條件。
嚴格再嚴格,為未來培養合格的醫生
已經拿到北大醫學部博士學位的欒孌,現在的身份是上海瑞金醫院一名接受培訓的住院醫師,“各科室輪轉,在‘摸爬滾打’中培養過硬的臨床技能,培訓會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劃下深刻印記,也為將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她告訴記者,“兩年後帶著一身本領擇業,我一定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一定不會愧對過去10年的學業修行,更好地服務患者。”
和欒孌不同,上海交大醫學院畢業的楊蓉的就業目標,並不是為了留在所在的培訓醫院,而是去基層。“感謝能在這樣一個高水準的平臺上鍛鍊自己,我們會成為合格的全科醫生,將三甲醫院的水平和技術帶到社區百姓中。”楊蓉説。
記者了解到,嚴格再嚴格,不僅在激烈的“二次準入”競爭壓力中變成培訓對象的自我要求,也成為全市培訓醫院的共同選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開展“評教評學”,在每個月的“出科考”中,住院醫師不僅面對理論考、技能考的道道關卡,還要接受帶教老師和考評委的點評;住院醫師也會在評教表上評價帶教老師是否盡職、所在科室業務氛圍等。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每個培訓的住院醫師都有兩位老師,一個是跟隨三年的綜合指導老師,另一位是在各個科室輪轉時的帶教老師。“老師與學員是一對一指導,每名帶教老師必須競聘上崗,學員同樣可以在考核階段淘汰自己的老師。”副院長程英升告訴記者。
每天早上6點半,在長海醫院接受住院醫師培訓的90多位學員吃完免費早餐後,7點準時到病房樓“指紋刷卡”,同時進行指紋刷卡的還有他們的帶教老師,後者如果遲到5分鐘視為一次院內教學事故。從早上7點到8點,學員要掌握經管床位病人前一晚病情和完成換藥等簡單工作,隨後進入緊張的病例研討。“我們提供的是近乎魔鬼式的訓練。”醫院醫教部副主任范群銘説,“除了白天,晚上還有英語查房等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