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 —學習貫徹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之四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淡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水利設施薄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制約之一。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國年平均缺水約400億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嚴重缺水,地下水超採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水功能區達標率僅42%。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全社會科學用水、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0.35提高到0.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953立方米降低到127立方米。但總體上看,我國水資源管理仍較為粗放,主要表現為“一低、一高、兩重”,即農業灌溉用水效率較低,仍比先進國家低0.2—0.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高,仍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採仍較嚴重,一些地區“有河皆污,有水皆臟”,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就是要始終堅持像重視國家糧食安全一樣重視水資源安全,像嚴格土地管理一樣嚴格水資源管理,像抓好節能減排一樣抓好節水工作。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必須建立“三項制度”、確立“三條紅線”。要從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質三個方面,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制度”,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著力改變當前水資源過度開發、用水浪費、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使水資源要素在我國經濟佈局、産業發展、結構調整中成為重要的約束性、控制性、先導性指標。

    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要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作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據,實施流域、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佈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佈局,要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産的項目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儘快核定並公佈禁採和限採範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採量,實現採補平衡。同時,不斷健全國家水權制度,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要加強節水科技研發,推廣節水技術設備,普及節水科學知識,促進節水事業發展。儘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産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加大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的節水力度。在農業領域,繼續抓好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灌等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積極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在工業領域,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儘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産品,重點抓好鋼鐵、火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在城市生活領域,加強供用水管理,提高公眾節水意識,大力推廣節水器具,減少跑冒滴漏。

    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按照水功能區目標要求,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加強省界和重要控制斷面水質監測以及入河湖排污總量監控。根據不同水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水質現狀,確定未來一個時期各流域、各省區不同功能區的達標率要求,強化水功能區達標監督管理。特別要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監測,完善突發性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不斷健全水生態補償機制。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必須強化組織領導,落實管理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推動建立統籌協調、組織有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儘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組織合力。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等主要控制性指標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硬約束”,納入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必須夯實行業基礎、提高管理水平。要編制好河湖岸線利用規劃,抓好水域岸線管理,促進水生態系統修復。科學制定流域開發和保護的控制性指標,合理確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態用水標準,加強水利水電工程生態影響評估論證,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的合理水位。劃定水域岸線控制利用分區,加強涉河建設項目管理,嚴禁圍墾、擠佔水域和河道。嚴厲打擊非法採砂活動,嚴禁亂採濫挖。加強水庫調度和梯級水庫聯合調度,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確處理防洪、供水、航運、生態與發電的關係,正確處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保障水庫中下游地區生活、生産、生態用水需求。搞好水資源調查評價,加快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及時掌握水資源變化及其開發利用狀況,建立與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區管理和水源地保護相適應的監控設施和管理平臺,為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礎條件。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推進水利建設要抓住要害
——學習貫徹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之三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從根本上提高防禦水旱災害能力,提升水利基礎保障水平,關鍵是下大決心加大水利投入,花大力氣加快推進水利建設。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 >>>詳細內容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把握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
— —學習貫徹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之二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明確水利的戰略地位,是關係水利事業長遠發展的基本問題,也是出臺治水興水政策的重要依據。水利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中能不能擺上應有的位置,關鍵看對水利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

    我們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過經典論斷和精闢闡述。早在1934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改革開放至上世紀末,中央明確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進入新世紀,中央又與時俱進地提出“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這些重要論斷,反映了我們黨對水利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闡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對促進我國水利改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詳細內容

迎接水利改革發展的春天
——學習貫徹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之一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春節前夕,中央出臺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第八個一號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充分彰顯水利在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對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視,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大興水利的明確信號,預示我國水利改革發展必將迎來新的春天。

    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發出7個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強農惠農政策舉措,作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統籌城鄉發展制度安排,極大地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為取得糧食生産“七連增”、農民增收“七連快”的非凡成就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 >>>詳細內容

中央一號文件奏響全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新號角

    1月2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正式公佈。這是新世紀以來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全面工作的決定。文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水利部部長陳雷29日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以權威的聲音回答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記者:中央一號文件對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水利的改革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與以往相比,這一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有什麼突破?

    陳雷:中央一號文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特別是在強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點和新突破。

    一是在水利投入機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産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我國未來十年水利投入4萬億 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
· 安徽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投入 夯實現代農業根基
· "十一五"上海城鄉水利見成效 中小河道煥然一新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把握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
· 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意見
· 國家防總水利部制訂抗旱工作方案 加強分類指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