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5月19日電(記者 許祖華)陜西是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的重點省份之一,經過多年努力,陜西天保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凸顯出來,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生態保障。“綠色陜西、生態陜西”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1998年,國家組織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試點工作。陜西屬天保工程試點省份之一,並且于2000年全面啟動實施了天保工程。工程建設期11年,覆蓋除西安市城三區以外的104個縣(市、區),涉及119個縣級實施單位。
據陜西省林業廳介紹,通過實施天保工程,使陜西木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天然林資源呈恢復性增長;森林資源質量逐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陜西嚴格執行了國家林木採伐管理政策,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採伐,開展了木材經營加工企業的清理整頓活動,取締了以本省木材為原料的經營加工企業1000多家,通過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資源消耗。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600多萬立方米。
天保工程的實施,使森林的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水土流失強度逐年降低,面積不斷減少。據延安市水利部門監測,通過採取各項綜合治理措施,全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0.7%提高到現在的45%,土壤侵蝕模數由每平方公里9000噸下降到6968噸,生態環境開始向良性發展,一些地方小氣候已初步形成,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産和農民增收。
隨著林草植被的增加,動植物生長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擴大,數量增加。分佈于秦嶺的大熊貓棲息地“島嶼化”現象初步得到消除,種群數量已增加到340多只;朱鹮種群自然分佈區已擴大到洋縣周圍的7個縣,數量1600多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數量達到1500多只。國家Ⅰ、Ⅱ級保護植物珙桐、獨葉草、秦嶺冷杉、太白紅杉、紅豆杉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狼、狐狸、金錢豹、鷹、明鬃羊、梅花鹿、錦雞、貓頭鷹等野生動物重新出現。
同時,陜西各地還依託天保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産業,努力增加林業職工和農民收入。2009年全年林業産業生産總值達到197億元。目前,全省五大幹雜果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00.47萬公頃,産量60多萬噸,年産值50多億元,果區林農人均幹雜果經濟收益達到340元。各地還因地制宜發展苗木花卉、林下養殖、中藥材等一批綠色種養項目,林業産業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