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群眾在你心中有多重?"——直面黨群關係新挑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90年風雨歷程,黨中央反復告誡全黨,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

    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的到來,對密切聯絡群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黨中央大興密切聯絡群眾之風,各地採取措施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與此同時,黨群關係也出現一些新情況,面臨諸多新挑戰。

    焦點之一:少數黨員幹部為什麼要同群眾“躲貓貓”?

    【記者】我們在採訪中常常聽到基層群眾反映,現在“路是越修越好了,但一些黨員幹部離基層反而遠了;通訊是越來越發達了,而一些黨員幹部傾聽群眾的心聲反而少了”。前不久,廣東佛山市一位幹部就違規徵地接受採訪時,用口罩矇住臉,稱“有權不上鏡”。這種“躲貓貓”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張雲泉】(63歲,“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原局長)這個話題,讓我想起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焦裕祿時代的幹部是卷著袖子、褲管下一線,現在有些地方的幹部是開著小車下鄉檢查,百姓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他們。很明顯,這些幹部距離群眾越來越遠了。毛澤東同志曾要求幹部,“不擺老爺架子,不擺官僚架子,把架子收起來,跟人民見面,跟下級見面”。要知道,善於同群眾打交道,這是共産黨人的本色呀!不與群眾交朋友是摸不到群眾心窩的。長期“躲貓貓”,會同群眾越來越隔膜,聽不到人民的聲音,領導幹部就會變成“瞎子”、“聾子”。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就會失去生命力。

    【記者】共産黨誕生90年、執政62年,一直把根基深深植於人民之中,與人民保持著“血肉聯絡”。現在有的地方幹群成了“油水關係”“蛙水關係”,一些幹部需要群眾支持時,就“聯絡”一下群眾;用不著時,便和你“拜拜”。您如何評價當前的黨群、幹群關係?

    【曾業松】(中央黨校教授)我記得有機構做過一個“群眾最喜歡的幹部類型”專題調查,結果“對群眾有感情”排在了第一位。幹部與群眾的位置該怎麼擺?是“對人民負責”還是“對上負責”?以作秀來代替做事,勢必會涼了群眾的心。

    【張雲泉】其實,近些年來,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的好幹部也不在少數,不少地方和部門密切聯絡群眾的好作風也在“回歸”。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各地也想了不少辦法,“服務群眾工作做得好不好,創造條件讓群眾來評判”。實踐證明,像“開門評機關”、“幹部大接訪”、下鄉與群眾同吃同勞動這樣的做法,群眾是歡迎的,是能夠拉進幹群關係的。感情是雙向的,你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群眾就會對你有感情。

    焦點之二:決策是民生為本還是追求表面政績?

    【記者】近年來,常常聽到一些幹部的雷人雷語,比如“我們不拆遷,你們吃什麼”“誰影響嘉禾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能講出這些話的人,很難會從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您説呢?

    【陳淳】(61歲,被稱作“編外信訪幹部”的吉林省吉林市委原副秘書長)這些雷人的話深深刺痛了社會神經和百姓的心。我以前在接待上訪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土地徵用、企業改制中,不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補償標準時漠視群眾權益。你有沒有想過,這麼多年來,在改革發展中做出巨大犧牲的不是大款,不是各級幹部,而是最基層的群眾啊!我想問幹部,你在拍板決策時,有沒有捫心自問,群眾在自己心中有多重?

    【記者】在涉及拆遷徵地的矛盾中,為什麼群眾會抱怨,有些幹部嘴上説的是“執政為民”,可在具體問題上卻站在群眾對立面呢?

    【陳榮偉】(44歲,湖南省嘉禾縣委書記)“嘉禾拆遷”事件中,原本地方政府搞商貿城是為了城市發展,但強制拆遷使政府和拆遷戶形成了對立。這一事件過去7年了,可類似的矛盾在一些地方還屢屢升級,用損害群眾利益的方式搞建設並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在幹部眼中的“利民工程”為何會失去民心?就是因為在群眾工作中一些幹部有了私利,謀的是自己的形象和政績,滿足的是開發商的要求,而犧牲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

    【曾業松】説到底,還是幹部在決策中“為了誰”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公共財政應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一些地方幹部卻是“取之於民,滿足特殊人群之需”。幾年前曝光的鄭州惠濟區建狀似“白宮”的政府辦公樓事件,區裏財政緊張程度不説,徵地過程更是“暴風驟雨”。類似協議書、徵地補償合同的“大決策”,村民大多蒙在鼓裏。這種勞民傷財、耗資巨大的形象工程,是群眾最不滿意的。

    【張雲泉】前不久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向全國徵求20多萬條群眾意見,可以説,在重大民生問題上廣泛聽取民意,正成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體系的必要前提。再説,現在決策中有些幹部想蒙群眾也蒙不過去。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網絡問政……這些形式越來越多地拓寬了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知情是取得共識的基礎,在群體利益訴求多元的條件下,政府的行政意圖只要多公開,就能獲得良好的互動和配合,減少政策執行中的摩擦力。

    焦點之三:群眾工作越來越難做,是群眾更“挑剔”了還是幹部不“適應”了?

    【記者】常聽到一些幹部感慨:現在群眾工作越來越難做了。是群眾更“挑剔”了,還是有些幹部們不“適應”形勢了?

    【陳淳】這暴露的是我們幹部的“本領”恐慌問題。現在當幹部確實比以前難做了,有些矛盾和糾紛並非幹部的一句問寒問暖就能解決,幹部們有些委屈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也要捫心自問,老百姓的一些訴求,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化解了嗎?為何會出現“小事炒大,大事拖炸”?當民眾的正當要求不能得到解決,長期遭到冷漠或粗暴壓制時,一個細小的事件就會升級。有的地方處理矛盾時動輒使用警力,我們那些警力可不是為老百姓準備的呀!有的幹部總是強調“民風剽悍”,其實這類詞彙恰恰是少數幹部不適應新形勢,掩蓋工作不力的藉口。

    【記者】我們接觸的一些基層幹部談起幹群矛盾時“倒苦水”,有的認為自己兩頭受,做了大量工作群眾也不買賬,因此遇到矛盾時乾脆繞開,您怎麼看待幹部這種心態?

    【張雲泉】我的看法很簡單,沒有學會受委屈的幹部,就不是一個成熟的好幹部。在20多年的信訪工作中,我幫上訪群眾解決難題,常要跑好多冤枉路,而且常常被誤解。可為了讓群眾滿意,黨員幹部就要迎難而上,處理一般人不願處理的難事、煩事和“窩囊事”,受常人不能受的冤枉氣,撲得下身子,受得了委屈,才能換來群眾的信任。

    【曾業松】面對少數群眾一時“不領情”,我們不能埋怨和指責,而應從自身來加以反思,要深入細緻地做好群眾工作,千方百計讓百姓“從心裏認可”,要把“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撲下身子了解群眾真實意願,設身處地解決群眾真實困難,我們的工作才能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焦點之四:多元訴求,能否讓群眾把你當成“自家人”?

    【記者】善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稍有閒暇,就去教農民如何種水稻。人民調解制度,也是戰爭年代在根據地産生的。如今,為何會出現群眾工作“老方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現象呢?

    【陳榮偉】當前,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影響和制約黨群幹群關係的深層次矛盾日漸突出。雖然我們探索了諸如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公安大接訪”等新形勢的群眾工作,但不少幹部仍存在不適應症。有一次,一個上訪戶到縣委找我反映情況,我正跟別人談事,他打斷我。我説:“我有事,請等一會。”他反問:“老百姓的事還不大?”一下子點醒了我。前蘇聯共産黨執政地位的失去,教訓就是脫離群眾。

    【陳淳】今天的群眾工作,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群眾權利意識逐漸增強、權利訴求不斷增加。能否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協調“利益關係”,能否擺正“權力與權利”的關係。

    【曾業松】當前群眾工作日益呈現複雜性。如何增強群眾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除了真心實意對待群眾,還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只有把涉及群眾的民生、民主問題解決好,才能贏得民心!(執筆記者:李亞彪、陳芳、郭奔勝,參與記者段羨菊、朱旭東)

 
 
 相關鏈結
· 慶祝建黨90週年黨史知識競賽活動於近日落下帷幕
· “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 國際社會熱評中國共産黨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
· 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九十週年集郵展覽在滬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