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治水興邦——新中國60年水利事業改革發展啟示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 車玉明、姚潤豐)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大規模治水的開始,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幾千年來,“治國必先治水”。從都江堰到鄭國渠,從白鶴梁到坎爾井,一部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與水旱災害持續不斷鬥爭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幾代水利工作者與全國人民一道奮力拼搏,一座座“長虹”淩空飛躍,一條條“巨龍”逶迤向前,一片片綠洲奇跡般誕生,一個個民生水利工程潤澤山川……

    60多年間,水利事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成就,為國家發展、民族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也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推進水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

      啟示之一: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到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幾十年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飽受水旱災害之苦。

    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我國經歷較大水災1029次、較大旱災1056次,平均每兩年多時間就有一次較大的水旱災害。

    2000多年中,“母親河”黃河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次氾濫就讓93萬同胞遇難,1931年的洪災又使370萬人喪生。

    的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域面臨著像中國這樣頻繁的乾旱和洪澇災害,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江河曾如長江、黃河這般暴虐,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專門設立一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

    歷史不會忘記,新中國成立之前,國貧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亂,河道長期失治,堤防殘破不堪,水利設施寥寥無幾,殘缺不全。偌大的國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庫和一些塘壩、小型水庫,江河堤防僅4.2萬公里,幾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頻繁的水旱災害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歷史不會忘記,早在瑞金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相繼開展了對淮河、海河、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掀開了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新篇章。

    歷史不會忘記,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大幅度增加投入,水利工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小浪底、治淮、治太湖等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陸續開工興建。

    2011年1月29日,新世紀第八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正式公佈,科學定位、統籌謀劃、全面部署……文件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大興水利的明確信號,成為水利改革發展新的歷史里程碑,預示我國水利改革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六十載治水興水,六十載山河換顏。新中國成立62年來,國家先後投入上萬億元資金用於水利建設,水利工程規模和數量躍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體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7萬多座,堤防長度29.41萬公里,長江中下游幹堤工程全面達標,黃河干流重點堤防建設基本達標,治淮19項、治太11項骨幹工程全面建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設明顯加快,水利工程設施體系不斷完善,我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了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今天,面對江河氾濫、洪澇肆虐而束手無策的局面已經得到根本性扭轉,“兩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的局面得以徹底擺脫。防汛抗洪減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據統計,截至2009年,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3.93萬億元。

    60多年波瀾壯闊的治水畫卷昭示我們,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水旱災害十分頻繁、治水任務異常艱巨的國家,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水利事業發展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守八方平安,築江河安瀾的根本保證。

    啟示之二: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到“給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可持續發展水利,幾十年的實踐,鮮明體現出尊重自然、認識規律、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治水興水之路。

    大禹改鯀的“壅堵”為“疏導”;李冰父子“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翻開中國治水史冊,凡興水為利者,大都遵循自然規律,走人水和諧之路。

    時空分佈不均,洪澇災害頻發。我國是世界上治水難度最大的國家。在幾十年的實踐中,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治水興水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蓄泄兼籌”“統籌兼顧”“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治水方略指引下,治淮工程、長江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利樞紐等一批重要水利設施相繼興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諸多地區缺水、缺安全之水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到了二十世紀末,不少江河斷流,湖庫淤積;一些地區地下水超採,濕地退化;一些水鄉圍湖造地,侵佔河道;一些地方水污染頻發……這一幕幕不和諧景象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出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清淤除障,疏浚河湖……中央對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舉措,指引著水利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1999年以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提出的增量供給需求,而且還可能走進“死衚同”。必須樹立“大”的水資源觀,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謀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2000年起,水利部門9次對長期斷流的塔裏木河、黑河實施全流域統一調水,使塔裏木河和黑河下游瀕臨毀滅的綠洲生態重現勃勃生機;2001年起,連續從嫩江向自然生態保護區──扎龍濕地補水,使生態惡化的濕地逐漸恢復原有功能;2002年起,開始實施引江濟太,探索通過水資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進行水環境治理,激活太湖;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從黃河引水補給白洋淀,挽救了幾近乾涸的“華北明珠”。

    更加注重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發展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推動水利改革創新,增強發展的開拓性;更加注重抓基層打基礎,增強發展的穩定性——這是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水利引領治水實踐的四個鮮明特點。

    “實踐表明,可持續發展水利是符合國情水情、富於創新的治水之路,是解決我國複雜水問題的必然選擇。”水利部部長陳雷指出。

    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從人定勝天到人水和諧,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可持續發展水利……治水思路的不斷豐富完善使得人水相爭變成了人水和諧,人類在處理與水的關繫上邁出了理智的一步,不僅利用水、約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

    啟示之三:水旱災害頻繁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約,水利設施薄弱仍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刻不容緩。

    1個多月前,本該水源充沛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在經歷一場罕見的旱情:大河斷流、農田乾裂、船舶擱淺……這些與其自然稟賦極不相稱的反差,再次向人們發出了警示。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洪澇與乾旱交互的威脅或將成為常態,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不可估量。

    2007年,川渝遭遇百年不遇大旱;

    2008年,南方遭遇特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2010年春,西南五省區遭遇特大乾旱;

    2010年,甘肅舟曲遭遇特大泥石流災害……

    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提醒我們,必須科學認識中國的國情水情。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正常年份全國年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

    我國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地下水超採區面積達19萬平方公里。

    全國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農田水利很大程度上還在“吃老本”。

    尤其是,我國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較為粗放,單方水GDP産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國城市廢污水處理率僅為70%左右。

    “我們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陳雷指出,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現階段在我國集中顯現出來。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已經成為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水的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必須像重視國家糧食安全一樣重視水資源安全,像嚴格土地管理一樣嚴格水資源管理,像抓好節能減排一樣抓好節水。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將其“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要求從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個方面,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三條紅線”,同時“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三條紅線”,迅即成為指導各地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行動指針。 2010年10月19日,山東省頒布《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標誌著山東作為全國先行先試、率先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省份,堅定地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孫雪濤表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將在生産、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污水排放,以盡可能少的水資源消耗和水環境代價,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用水方式轉變,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啟示之四:2億多農村居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數萬座小型病險水庫還在威脅著周邊居民生命財産安全。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水利的根本目標。

    2010年11月6日,甘肅省甘谷縣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這個縣6個鄉鎮95個村10多萬群眾從此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吃水難的歷史,實現了用上自來水的夙願。

    從223億元到1009億元,從6700萬人到2.1億人,這是我國從“十五”到“十一五”國家投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資金和人數。巨大數字反差,彰顯出我國致力於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決心和成效。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僅是民生水利的一個領域。加快發展民生水利,讓水利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是近年來水利建設解民憂、惠民生的鮮明特點。

    “發展民生水利,就是要更加強調以人為本,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為途徑,構建城鄉統籌、區域協調、人水和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使人人共享水利發展與改革成果。”水利部明確提出,民生水利是一切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順應人民群眾期待,過去五年間是群眾從水利發展中直接受益最多的時期。幾年來,中央共安排512.19億元,完成了全國6240座大中型及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讓億萬群眾免受洪水的威脅。這項舉措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水利史上也絕無僅有。

    灌區建設,既關乎國家的“糧袋子”,又關係農民群眾的“錢袋子”。“十一五”期間,國家安排投資314億元,對408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全國99處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已經啟動。兩批8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也在“十一五”期間全力推進,小型灌排工程變得暢通了,解決了農民最關心、最直接但又無力解決的農業灌溉問題。

    民生水利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要不斷把握人民群眾的新要求,開闢興水惠民新領域,實現民生水利新突破,民生水利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建設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但有的還沒有達到規劃和設計的標準,設施還不夠配套,保障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有的管護和運行機制還不健全,人民群眾長期受益問題還面臨挑戰。

    此外,雖然解決了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存發展、生活條件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民生水利發展還不全面。從發展區域看,東部地區起步早,發展快,覆蓋廣,群眾受益程度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起步晚,欠賬多,問題還比較突出。

    清醒的認識是正確決策的前提。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國家已經對未來幾年的民生水利制定了專門的規劃:

    ——安排200億元中央水利投資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安排190億元加快實施《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

    ——5年完成全國41118座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伴隨著一項項民生水利工程的正式啟動,未來五年,民生水利的陽光遍灑神州,轉化為億萬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全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號角已經奏響。展望未來,經過10年大規模建設,我國水利事業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局面。可以預期,2020年的中國,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將得到扭轉,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水利現代化藍圖將變為現實!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 今後10年水利投入翻番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張辛欣)新世紀以來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29日由新華社受權發佈。這個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文件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

    一號文件全文約8000字。共分八個部分30條,包括: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詳細閱讀

陳雷:落實中央一號文件 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

尊敬的白立忱副主席,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全國“兩會”剛剛閉幕、“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全面展開的重要時刻,在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的關鍵時期,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中國水利雜誌專家委員會會議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高層研討會。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蒞臨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重視和支持水利改革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制定出臺了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出臺的第一個水利綜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治國安邦興水利-各地落實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綜述
· 四川省省長蔣巨峰:農村水利建管要堅持讓民作主
· 新疆伊犁州推進各項水利工作 取得突破性進展
· 廣西召開政府常務會研究加強水利改革發展等工作
· 大旱之年全國夏糧再豐收 水利抗旱減災功不可沒
· 不辭抗旱苦只為稻香菲-水利護航夏糧生産"八連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