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28日電(記者李榮)據上海市農委提供的最新消息,上海不僅給淡季菜價“上了保險”,而且還向菜農推出了與種水稻同等水平的補貼政策。今年以來,上海平均菜價平穩,綠葉菜的本地供應率已達九成。
綠葉菜“本地供應”為主
據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説,上海常住人口已超過2300萬人,隨著消費人口的增加,對鮮活農産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目前,上海蔬菜年消費量已達560萬噸以上。在依託大市場、大流通的同時,上海建立了本地主要農産品的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強本地蔬菜的生産與供給,推進産銷對接。今年以來,上海蔬菜平均價格指數同比降幅達3.5%,全市蔬菜、特別是綠葉菜的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上海全市現有的常年菜田達53.8萬畝,季節性菜地55.7萬畝次。本地産蔬菜的年上市量達348萬噸,約佔年消費量的50%;其中本地産綠葉菜的年上市量為166萬噸,佔年消費量的90%。上海已對相關區縣政府明確了蔬菜種植面積、綠葉菜種植面積、綠葉菜年上市量、蔬菜質量安全等考核內容和獎懲措施,考核結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同時,綠葉菜的上市量將與市財政對區縣財政的轉移支付相挂鉤,逐步形成産地有準出、銷地有準入、産品有標識和身份證明、信息可查、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
“保險+保障”
上海在保蔬菜供應的舉措中,有一個“全國第一”最為業內所稱道,就是在國內率先突破農業保險的範疇,建立了淡季綠葉菜生産成本價格保險機制,對市民食用量較大的5種綠葉菜實施生産成本價格保險,並做到“申保盡保”。
據上海市蔬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上海市級財政給予50%保費的專項補貼,各區縣結合各自情況,再給予相應配套補貼,菜農自負保險費一般在10%左右。保險價格採用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18家標準化菜市場前3年綠葉菜的平均零售價,若在綠葉菜上市期內零售價低於前3年同期平均零售價的,則按其跌幅同比例對菜農進行相應補償。今年“夏淡”保險期77天,保險面積達14.4萬畝,已付保險賠款812萬元。今年“冬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方案已經啟動,將“保淡”期限適當延長,“冬淡”保險品種適當調增為青菜和杭白菜2個品種。
在保險之外,上海還實行了與水稻種植同樣的蔬菜種植補貼政策,在農資、綠葉菜種植、標準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等多個領域實施“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間,上海共投入建設資金30多億元,建設設施菜田近21萬畝,不斷提升蔬菜的生産能力,由此也保證了本地菜的質量安全。農業部例行監測結果顯示,2011年以來上海地産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9.9%,名列全國第一。
本地菜“直銷配送率”已近50%
在蔬菜産銷中,始終存在著一個“賣難買貴”的問題。菜價在産銷鏈的“一個個環節”上層層加價,使得終端價與田頭價之間的差距有時拉得較大。提升流通效率、加強産銷對接,是穩定菜價的“必經之路”。
據上海市菜辦人士説,上海全力推進“農超對接”、“農標(標準化菜場)對接”、“農社(社區)對接”和團購直銷。今年9月份開始,建立“週末蔬菜進社區”機制,上海城市超市、都市菜園等4家配送單位,在上海9個中心城區落實了71個社區銷售點,蔬菜銷售價格較市場價格平均下降三成左右,受到市民歡迎。目前,在上海的本地菜中,通過配送直銷進入消費終端的佔比已接近一半。
據了解,上海還在新建和升級一批輻射範圍廣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推進蔬菜冷鏈物流業的發展,配備地産蔬菜的預冷設施、批發市場的冷藏設施,建設一批蔬菜低溫配送中心,今後一部分地産蔬菜在採摘之後,將經過整理、清洗、分級和包裝,向“商品化處理”的方向升級。在蔬菜進市民“菜籃子”的“最後一公里”處,堅持標準化菜市場的公益性,實施規範化的管理。對暫時沒有條件建設標準化菜市場的地區,引入社區菜店等其他零售形式加以補充。目前,上海全市已建成標準化菜市場80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