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先富幫後富” 謀求東西地區部協調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19日 19時0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19日電(記者景如月、賈立君)在50多年前的饑餓年代,內蒙古大興安嶺人民曾慷慨解囊,將成批大米送往三千里外的鄂爾多斯高原扶危濟困;今天,富裕起來的鄂爾多斯人民同樣伸出援助之手,傾力幫扶大興安嶺人民走出困境。在內蒙古東西兩地相距1500多公里的盟市之間,颳起了強勁而溫暖的“幫扶風”。

    “西陵”拉起“東廟”手 大步向前“跨越走”

    近些年,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因煤炭資源富集,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而成吉思汗廟所在地的興安盟,資源貧乏,各項經濟指標連年在自治區12個盟市中“墊底”。

    有這樣一組顯眼的數據: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2010年GDP排行中,人均GDP達136203元的鄂爾多斯市,排名第二位;興安盟人均GDP為16203元,只是鄂爾多斯的一個“零頭”,排在第253位。同時,鄂爾多斯市地方財政總收入達538億元,是興安盟22億元的24倍;鄂爾多斯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年純收是興安盟的2倍多。

    在同一自治區,一個富得聞名遐邇,一個窮得遠近皆知。這在新世紀以來經濟增速連續8年領跑全國的內蒙古,顯得很不協調。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2010年8月決定讓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興安盟,幫其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確定了興安盟人均可用財力3年達到自治區東部盟市平均水平、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5年接近全區平均水平、10年後與全國全區同步邁入小康的“三、五、十”目標。

    “對口支援”發展戰略實施短短一年時間,這兩個分別地處內蒙古東部和西部、相距1500多公里的盟市之間,颳起了強勁的“幫扶風”,收到了振奮人心的成效。

    2011年,鄂爾多斯市援助興安盟19個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15億元,約佔興安盟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投資總額的30%,使得全盟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財政收入、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等四項經濟指標增速位列自治區第一和第二位。 特別是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30億元,增長30.8%,佔到當地此前30年總投資額的47%,可謂給多年低迷的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

    勤給民生來“輸血” 更為工業去“造血”

    數九寒天,走在興安盟行署所在地烏蘭浩特市街頭,許多市民自豪地告訴記者,市內多年來只有一座立交橋,如今在鄂爾多斯市支援下,又有兩座大型立交橋矗立繁華街頭,給人們的出行提供了許多方便;街頭行駛的數十輛大型公交車,都是鄂爾多斯市贈送的;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一個個在建項目幾個月後將陸續竣工。同時,鄂爾多斯市各界已累計為興安盟捐資776萬元,用於救災、助學。

    據介紹,鄂爾多斯市計劃拿出15億元幫助興安盟改善重要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所確定的24個項目已開工18個,且原計劃5年建成的項目如今要在3年內完成。明年,幾萬名孩子可以在高標準學校讀書,人們可以在設備先進的醫院看病;援建的上萬棟蔬菜大棚,不僅可以使許多農民增收,還有望使地處偏遠的興安盟實現蔬菜廉價自我供應。

    家住烏蘭浩特市、今年26歲的于天池,四年前大專畢業後曾在廣東等地打零工。2011年3月,她參加鄂爾多斯市在興安盟的用工招聘會,被每天百貨公司聘用。如今,她已擔任公司主管,月薪5000多元。像于天池一樣受聘在鄂爾多斯市工作的興安盟年輕人已有3000多人,他們的月工資比興安盟平均水平高出650元,且98%的用工單位免費提供食宿。鄂爾多斯市已成為興安盟最大的勞務輸出基地,時下正值年關,許多在鄂爾多斯市工作的興安盟青年,紛紛背起沉甸甸的行囊,興高采烈地回家過大年。

    鄂爾多斯市不光為興安盟的民生大量“輸血”,更注重為基礎十分薄弱的興安盟工業“造血”。

    “如果沒有對口支援,我們這個企業不可能起死回生。”坐落在烏蘭浩特市的內蒙古聖華新藥業公司生産經理李鳳彪説,他們這個新型原料藥加工企業2005年建成3個月後便因資金短缺而停産。2011年,鄂爾多斯烏蘭集團率先購買了企業股權,兩天之內還清了企業1億多元外債後開始恢復生産。目前,企業已收購了當地農民2000萬公斤玉米,生産了2萬噸高純度醫藥級無水葡萄糖,還安置了像他一樣的350多名原企業下崗職工重新就業。

    在鄂爾多斯市各大企業“出手相救”之下,興安盟的傳統釀酒、絨毛加工等企業相繼被“盤活”。

    2010年,鄂爾多斯市發動當地企業財團與興安盟簽訂了5大類共37個支援合作項目,總投資達1200億元;現在已有19個項目開工,其他項目正在緊張進行上馬前的準備工作。記者在烏蘭浩特市區南側的工業園區看到,化肥、PVC、鋼構、冶金、物流、服裝加工等鄂爾多斯企業紛紛入駐。當地幹部興奮地説,這些企業填補了興安盟許多工業的空白,也正在使烏蘭浩特市城區面積迅速“長大”。

    “先富幫後富” 東西部攜手奔“小康”

    “以前我們是‘一根頭髮梳分頭’,現在處處都是‘抓手’。”興安盟副盟長尤國均感慨道,由於興安盟經濟總量太小,財政收入少得可憐,做什麼事情都很難,“鄂爾多斯市為我盟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興安盟許多幹部群眾表示,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大而正確的決策,鄂爾多斯市“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幹”的援助,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極大地提振了他們的發展信心。

    對口支援所帶來的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使得多年沉寂的興安盟“人氣”大增。其中,鄂爾多斯市先後組織了400多位企業家前往興安盟實地考察、洽談項目,為此兩地專門增開了支線航班;去年,烏蘭浩特機場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增加40%,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60%。

    興安盟發改委副主任劉建東説,鄂爾多斯市“揣著”資金、“帶著”企業的援助,已成為一種“示範效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聞訊而來”。去年,興安盟新註冊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就有54家,中煤、中航、國電、華電等大批知名企業蜂擁前來落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尤國均説,兩盟市互派幹部挂職交流,鄂爾多斯市在上海、廣州等地設立的招商引資辦公室還專門增加了興安盟服務窗口,只要適合興安盟的項目,均毫不猶豫地“禮讓”。“相隔千山萬水,他們卻把我們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去做,確實令人感動。”

    “援興”之風正在整個內蒙古大草原“蔓延”。與興安盟相鄰的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與興安盟共同打造大型煤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冶煉園區,共同籌劃精品旅遊線路;內蒙古自治區137個廳局繼續深化“援興”機制,借助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待興安盟的“差別化”特殊扶持政策,積極幫助興安盟全面振興。

    “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鄂爾多斯市“援興辦”主任張世旺説,“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興安人民節衣縮食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現在我們的各種優勢資源當然要讓興安人民共享。”

    許多基層幹部群眾表示,內蒙古先富地區通過資金、産業、智力等方式對口支援興安盟,開闢了民族自治地方解決區域內部協調發展問題的新途徑,讓廣大少數民族幹部群眾充分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優越性。  

 
 
 相關鏈結
· 內蒙古發佈寒潮藍色預警 建議做好防寒潮準備工作
· 水利部:黃河內蒙古段全線封河 封河將持續39天
· 黃河內蒙古段近720公里設防河段18日已全線封河
· 內蒙古推進"雙百億工程"工作 企業貢獻率達到21%
· 內蒙古退牧還草工程面積達2.55億畝 面積穩步提升
· 內蒙古將開展兩項活動做好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